“十一五”时期,是河池市农业快速发展的五年,也是农业产业化不断增强的五年。可以说,农业产业化程度的不断加深,带动了河池农业的大发展。
那么未来五年,河池农业又该如何发展?毫无疑问,必须坚持走农业产业化发展道路,不断把特色农业产业做强做大,提高资源综合效益,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
“富民强市”新跨越,是河池市“十二五”规划的灵魂所在,也是河池未来五年发展的根本目标。河池属于后发达、欠发展地区,也是贫困地区,目前全市409万人口中,有350多万是农民。也就是说,只有农民富裕了,“富民强市”目标才能真正实现。
因此,在谋划河池“十二五”农业发展时,河池市把加快发展特色效益农业,打造特色农产品品牌,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摆在了重要位置。“十二五”发展目标提出,到2015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达6920元以上,年均增长14%。
目标已定,关键就看采取什么措施来保证目标的实现。河池是典型的石山地区,用夸张的说法,那就是“九分石头一分土”。想要增加农民收入,想要致富,必须结合实际,做好山的文章,充分发挥自身的资源优势,发展特色农业产业。
河池的桑蚕、甘蔗、油茶、毛葡萄、板栗、薄壳核桃、金花茶、中草药等特色资源非常丰富。经过努力,“十一五”期间,河池市特色农业发展取得了重大突破,积累了许多成功的经验,为未来五年发展打下了良好基础。因此,在“十二五”时期,我们必须进一步张扬河池的特色资源优势,推进产业化进程,真正把特色农业产业做强做大做优。
根据“十二五”规划,河池市将继续加快发展特色种植业。推进结构调整,优化区域布局,大力发展生态农业、有机农业、循环农业,鼓励和支持优势产区重点发展桑蚕、甘蔗、桑枝食用菌、油茶、毛葡萄、板栗、薄壳核桃、柑桔、金花茶、中草药等特色农业产业,形成一批优势突出、特色鲜明的产业带。争取到2015年,全市桑园面积达到80万亩;甘蔗种植面积稳定在120万亩;油茶种植面积达到100万亩;毛葡萄种植面积达到10万亩;板栗种植面积达到70万亩;薄壳核桃种植面积达到15万亩;柑桔种植面积达到20万亩;中草药人工种植面积达到10万亩。
同时,大力发展特色养殖业。转变传统养殖方式,扩大优势养殖业规模,支持扶持产业化经营。重点发展山羊、香猪、肉牛、肉猪、瑶鸡、乌鸡、山鸡、库区水面养殖等特色养殖。支持和鼓励标准化养殖,形成一批特色养殖基地。到2015年,实现全市出栏山羊80万头,香猪100万头,肉猪240万头,肉牛20万头,瑶鸡、乌鸡、山鸡1000万羽,库区水产品产量达3万吨目标。
有了资源,有了产品,这还不够,必须要加大整合力度,打造自己的品牌,走产业化发展道路,通过“建基地、壮龙头、抓流通、创品牌”,建立和完善农业产业化体系,培育和壮大一批农业龙头企业,不断带动农业发展、农民增收。
未来五年,河池市将加大力度,逐步建立特色农业产业的管理、政策、人才、技术、信息、生产、加工、营销体系。培育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集群,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做大做强农产品加工企业,不断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争取到2015年,形成年销售收入超亿元的农产品加工企业20家以上,年销售收入超5千万以上的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30家以上,为特色农业产业化发展提供强大支撑。(记者
李盛勇)
新闻推荐
本报北京专电
3月11日下午,市委、市政府在北京举行2011年河池·北京同乡座谈会,邀请曾在河池工作的领导和在京河池籍老乡代表欢聚一堂,畅叙乡情...
河池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河池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