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二维码”,观看本报记者针对“红白喜事”送礼风潮现象街头展开随机采访所剪辑的视频节目。
【编者按】
古语有云:“来而不往,非礼也!”中华民族历来以崇尚礼仪而著称,有“礼仪之邦”之美称。在古代,“礼仪”二字内涵丰富,《弟子规》中就有“或饮食,或坐走,长者先,幼者后”、“骑下马,乘下车,过犹待,百步余”等教诲,由此可见,古人之“礼仪”更多体现在行为修养;而今,人们的物质条件富足了,一些沿袭下来的“礼仪”却悄然变了味。比如民间的红白喜事,要请客、送礼,原本只是表达喜庆或哀思之用,而今却演变成以“红包”多寡论关系亲疏,铺张、攀比、奢靡之风渐起,“礼仪”被人为贴上物质的标签,变成很多人难以承受之重。近期,在河池网河池论坛上,网友针对铺张浪费、“奢办红白喜事”的现象,互有交锋,观点颇有见地。从本期《网眼》开始,编者将精选刊登部分网友言论,供读者参阅思考。
网友“……”:父母官应出来说话,刹刹这股歪风。总这样下去,民不聊生,赚的钱大部分都送礼金了,还谈什么积蓄。这种事大家都面带笑容,其实心里苦得很。我实在很恼火,有些人竟然请几次酒,每次都收礼金,请一次不就得了吗?为什么要有第二次第三次?
网友“打杂人员” :办酒哪有不亏本的?表面上看一桌赚了几百块,但实际上日后别人办酒,还得照原样打封包过去。讲白了就是一群人拿钱相互传来传去,谁也没得暖手,钱全让酒店赚了。
网友“妙龄53”:个人认为,酒宴别人办的,你可以去,也可以不去。人情而已,你认为没钱就不要去。如果是一般百姓,想办就办,你纪委能管他吗?他朋友多,收入多,办要什么紧?要刹的是官员办酒,那才是纯属圈钱。一般人来说,你来我往也没什么不好。要是没钱,就不去呀,想要脸面你就去,你天天送,家里母猪下崽你都会办个酒席庆祝下,不然,你送出去的,如何回收呀?虽说钱让宾馆杀去了,至少你也要他回你礼,办酒,支持天天办吧,只要有钱何乐不为。
网友“龙腊人”:本人是南丹人,本人拒绝办酒。给你算一笔账:酒席一般一桌500多元接近600元;再加上烟酒700元左右,每人平均封礼100元就只剩30元。那如果农村亲戚来还有前后吃的、住宿的,还有预备餐,一算下来根本不剩钱,杨白劳!还不如在家搞几桌不收钱,叫上比较亲的亲戚、比较铁的兄弟,搞他个天昏地暗、天旋地转、天翻地覆 ,哈哈!
“惺惺相印”:“黄道吉日”罚款单不断原因有二,一是虚荣心作怪。一些人大操大办酒席,是为了显示自己社交广、人脉好,别人不敢小看他或欺负他。我们往往是刚吃完酒,就有人议论,今天他得了多少多少桌,得礼金多少多少,是最热闹的了;某某今天请了多少多少桌,乡脚(即社交)是最宽的,以后没人敢欺负他了,等等,不一而足。所以在请客时有的是一面之交,甚至连姓名都不知道都请了,闹出了发请帖写错姓名的笑话。二是借机敛财。虽然时下办酒成本一桌是五、六百元,但通过反复请、大请特请,别人办一次,他办4、5次,到还时他还一次,或者是1、2次,有的甚至没有机会让他还,那么他还是有赚的。
新闻推荐
12月3日下午,在金城江区第四小学记者站的培训课上,河池日报社周老师给学生讲解“采访前的准备”这一内容,目的是让小记者们学会做采访前的准备,提高采访的效...
河池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河池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