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高淀粉红薯被确定为河池市八大扶贫产业之一。当年,全市高淀粉薯类推广种植5万多亩,预计总产量超10万吨,达到预定目标。在推广种植过程中,有关部门进行示范片建设,加强对农民的科技培训,共开展高淀粉红薯产业技术培训133期次,培训农民2.65万人次,发放资料4.8万份。
上面这段材料的后半部分,读者可能感到乏味。但是,这个欠缺可读性的新闻,却触及未来农业发展的一个深层次问题,那就是如何保证农业生产的人力资本投入,以推动农业的发展。
农业生产需要投入人力资本,这没有疑义。但很多人心目中的人力资本,其内涵不外乎一个个面朝黄土背朝天、出体力流汗水的劳动力。这样的观念,导致农业生产中教育投入的明显不足,农业现代化进程受阻。
依照传统观念,管他什么高淀粉低淀粉,红薯种下去,只等收获就是了——千百年来,红薯不就是这样种下来的吗?但传统观念没有意识到,以前的红薯产量低得可怜。其中除了品种的因素,技术所扮演的恐怕就是最主要的角色。显然,即使是看似简单的红薯种植,单纯的体力投入,传统的种植方法,无论如何也实现不了产业化。
这里,最关键的要素是农民。要有一大批掌握现代农业知识、技能,具有丰富的农业生实践经验,对新品种新技术保持高度敏感的新型农民,我们的农业才能突破传统的疆域。
为着实现这样的目标,有必要以现代农业为背景,重构人力资本投资的新观念。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完整的人力资本的概念,绝不止是物理意义上的力,它同时包含人的知识、技能、资历、经历和熟练程度。加大人力资本投入,就必须加大教育的投入,加大知识技能的传输普及力度。过去,我们比较注重在田间地头手把手、一对一的培训,这当然是必要而且也应当坚持的,但远远不够。我们有必要放宽视野,从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入手,打造一支现代农业生力军。
事实说明,农业可以成为亮丽的经济增长点,包括我们眼下正在大力种植的核桃、油茶等等,只要做好、做大了,都可以成为产业扶贫的有力支柱。但这离不开对传统的人力资本投资观念的更新。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
罗昌亮
通讯员
黄宝君
韩璐潞)去年,河池市狠抓农村公路建设和管理养护各项工作落实,全市农村公路建设和管理养护工作取得...
河池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河池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