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31日,在文化广场年货市场,一市民在选购春联。 王丰民/摄
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每到除夕,不管农村还是城市,家家户户就开始贴春联。但放眼望去,不是发财、富贵、高升就是祈福如意,内容雷同、题材老旧、缺乏时代特色,那种“铺开红纸研好墨,提起笔来写春联”已成为一种远去的记忆。取而代之的,是千篇一律的印刷体春联,每副对联都是“富贵发财”。不少人开始怀念起大年三十裁红纸,也想念那质朴的红底黑字的春联。
印刷体满街 名家手写春联难觅
1月31日,在河池城区南城百货、大洋购物广场以及金城江农贸市场,春联、中国结、大红灯笼等年货已经把市场装扮得喜气洋洋,年味越来越浓了。这些春联全是印刷体,有红底金字的,有套金边的,也有镂空的,形式华丽。
当日,在金城江农贸市场专门卖春联的路段,记者发现,几分钟内就有十几名消费者驻足询问,其中几名消费者当场购买,春联卖得红红火火。一名摊主告诉记者,红底金字的春联由于样式喜气富贵最好卖,一般价格在十几元左右,而几元钱的普通春联和售价较高的春联则卖得少一些。
记者尝试问了一下有没有手写的传统春联,这名摊主摇头说:“手工春联已经有些年头没有卖了,现在的春联都是印刷加工出来的,没有手写的。”
正在选购春联的市民韦先生说,每年春节他家都要选一副春联贴在家门口,图个喜气,但他常为选什么样的春联而发愁,因为现在的春联样式是好看了,但内容都差不多,没有创意,也不符合自己的口味。“想买手写的春联,最好是名家的,自己能在旁边看着别人帮写,这才有意思,可惜现在手写春联已经不多见了。”韦先生说。
内容无新意 商业味太浓
近年来,“富贵”“发财”成为春联中的高频词。当日,在河池城区各大超市销售的春联中,恭喜发财、财源广进、招财进宝等都是入联的“常客”。记者在文化广场的年货一条街上,粗略数了一下春联里所用的词,“福”、“吉”、“财”、“兴”、“顺”等字出现的频率最高。
“如今的春联越来越流于形式了。”广西现代职业技术学院蒙家辉老师说,小时候过年,走亲访友要看人家门上的春联,好的对联文化气息很浓,“现在很多春联就是讨个彩头,内容没看头。”
“春联应根植传统文化,回归质朴,不能过于浮躁,一味迁就商业。”蒙家辉说,近几年,春联出现了文化品位下降、商业气息浓厚的情况,值得我们深思。
蒙家辉说,春联本是个性化的东西,应该根据每个家庭的情况或喜好来抒写。如,上世纪八十年代的春联就比较有特色,有写风景山水的,有写春意盎然的,有写家庭和睦的,有歌颂改革的。“那时,能请一个有文化、写得一手好字的人帮写春联是一件很有面子的事情。但现在商业发达,春联成了印刷机下的一种产品。”
如今,在城里已经很难买到手写春联了,但在河池一些农村乡镇,偶尔还能看到集市上现写现卖红纸黑字的传统手工春联。
“商家应该意识到这是一个商机。”蒙家辉说,如果推出手写春联,或是由顾客自定春联内容,一定会增加商品的附加值,这样也会让春联这一千年民俗更有文化味。
此外,银行、通信、保险公司等一些企业答谢客户送的对联、福字,因为广告意味浓厚,也颇受诟病。
老辈回忆 春联已几十年没变化
“选来选去就是那么几句吉祥话,有特色的对联太难找了。”正在购买春联的林老先生向记者介绍春联的“演化史”: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春联内容多是“不忘阶级苦,牢记血泪仇”这样的句子,或直接引用毛主席诗词;到80年代改革开放初期,大家都用“春”字来赞美改革,像“春回大地千山秀,日照神州万木荣”等,用来表达生活幸福、美满;到了上世纪90年代,进入市场经济以后,“财源广进”这样的词被新一代生意人作为一年的彩头,“从这之后到现在,基本没什么变化了。”
“现在感觉春联每年都一个样,要不是过年有贴春联的习俗,我肯定不贴了。”市民何华君表示,感觉春联越来越老套,内容越来越趋于雷同,不是发财之类的词句,就是吉祥如意这类的词。何华君说,春联应该体现中国传统文化,但也不能一成不变,应该结合如国家大事、网络流行语或热点事件等,写出具有时代特点又反映个性的春联。
何华君甚至说,如果能把去年流行的“你幸福吗?”“舌尖上的中国”“中国好声音”等年度热词跟传统春联结合到一起,那一定很有意思。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 李盛勇 实习生 唐秀兴)1月31日上午,河池市召开专题会议,传达贯彻自治区“两会”精神。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黄世勇,市长何...
河池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河池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