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随着时代的发展,人民群众对文化的需求与日俱增。不少乡镇、村屯自发成立文艺演出团队,有的乡镇还成立了书法、音乐、摄影、山歌等协会,既自娱自乐,又丰富群众的业余生活。但也存在着文化活动场地少、管理松散、形式单调、缺乏辅导、后继乏人等问题。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让农村文化生活健康持续发展,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发挥基层文化站作用
乡镇文化站是国家政府在乡镇一级设立的、直接面向广大农村群众的最基层的公共文化服务机构,是党和政府联系农村、活跃农民群众生活的重要阵地和纽带。目前,河池大部分乡镇文化站的“人、财、物”由乡镇政府管理,便于乡镇统筹运作,但由于种种原因,一些乡镇对文化站的作用认识不足,有的文化站被挤占,挪作他用,文化站人员常年承担各项中心工作任务,对群众文化工作的组织力不从心。为此,乡镇党委要选好配齐文化站专职工作人员,加强文化目标管理责任制,让文化站工作人员潜心抓业务,抓培训,通过举办文艺知识培训,将科技推广、党的政策、法规宣传融合到文艺活动中去,让群众易于接受。既能将政策、法规等及时宣传到群众中去,又能拉近干群关系,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二、用好文化惠民政策
21世纪以来,尽管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在不断加强,各乡镇都新建了功能齐全的文化站,农家书屋、村村通等工程已覆盖到村、屯,村级公共服务中心也在陆续建设,但目前文化站没能完全发挥作用,而农村最需要的活动场地——村级公共服务中心远远满足不了需求。有条件建设的苦于没有项目,农村自发组织的文艺团队常借助学校、村委会等有限的场地开展活动。而文化惠民工程是破解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难题,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基本文化权益问题,改善农村文化基础设施落后的面貌,给农村开展文化活动带来便利的一项政策。十八大指出:坚持面向基层、服务群众,加快推进重点文化惠民工程,加大对农村和欠发达地区文化建设的帮扶力度,继续推动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向社会免费开放。文化惠民工程还在不断地加强,为此,我们要抓住机遇,用好政策完善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对免费开放工作的管理,让更多的农民享受文化成果。
三、发掘培养农村文艺人才
人才是基础,没有人才就没有队伍建设。目前的农村文艺队都是以老文艺工作者为主,队员年纪偏大,演出的节目和内容老旧,原创缺乏。笔者在与农村文艺队接触中了解到他们迫切希望得到文艺方面的培训和辅导,而文化站、文化馆对农村文艺辅导又力不从心。要解决这一问题,主要的还是在农村发掘培养本土文艺人才,有了农村文艺人才,带出自己的队伍,才能结合地方实际举办各种符合自身特点的文化活动,才能更好地传承发展民族民间文化,挖掘保护好“非物质文化遗产”,才能充分调动农民群众参与的积极性。一是培养非遗文化传承人,有选择地在中、小学开设非遗传承班,让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得以继承和弘扬;二是由当地政府部门和文化部门负责,利用文化馆(站)免费开放政策选送较年轻的队员参加各类文艺培训班;三是由老带新,老文艺工作者发挥“领头羊”的作用,带动和培养新人;四是建立一定的激励机制,鼓励当地文学爱好者为文艺队编写群众喜闻乐见的小品、相声、山歌等;五是组织文艺志愿者下乡对农村文艺队进行培训、辅导。
四、建立健全文化机制
推进农村文化的发展,建立健全文化机制是关键。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在文化惠民政策越来越深入的关键时期,要形成完整的文化机制。首先是在管理上,调整理顺乡镇文化站管理体制,将农村文化建设列为县(市、区)考核内容,加强文化站岗位制度的考核,加强文化馆(站)免费开放工作,使之正常化,同时赋予文化站文联职责,对民间各协会加强管理;加大文化惠民工程建设的监察力度。其次在资金上,设立一定的文化发展基金,对文艺工作成绩突出的人员或地方给予一定的奖励;加强对各项文化惠民资金的监管。三是在人员上,建立流转机制,将要“退役”的文工团人员择优录取充实到基层文化站或文化馆,文化馆与图书馆、文物馆之间进行人员调配,让人尽其材,让岗位安置更为合理。
(作者系河池市文联副主席)
新闻推荐
本报讯(见习记者
谭福恩)去年,面对严峻的外部经济形势,市金融办以深入实施“五大工程”建设为抓手,协调、管理和服务各金融机构和相关企业,推动金融业快...
河池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河池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