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河池市竞争性选拔41名处级领导干部。4月8日,随着14名处级领导职位人选任职前的公示及“四类干部”考察人选的公布,至此,此次公开推荐选拔处级领导职位活动已接近尾声。今年公推有何新特点?从报名提交材料到最终职位任职人选的确定究竟经过哪些程序和环节……这一系列问题,备受广大干部群众的关注。
本报记者被抽调到市竞争性选拔领导干部领导小组办公室,全程参与了河池市2013年公选处级领导干部工作,了解了许多工作细节,现揭开公选的“神秘面纱”,为群众解惑。
制度化体现公平公正
近年来,随着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深入,河池市公开推荐领导干部程序逐步完善和定型,主要分为宣传发动、公开推荐、资格审查、差额遴选、组织考察与决定任用等环节。
今年,河池市加大公开选拔领导干部的力度,竞争性选拔41个处级领导职位。其中,面向全区、全市竞争性选拔19个职位拟任人选,因报名人数不够开设要求,取消5个职务的竞争性选拔;面向全市“四类”干部(即:少数民族干部、女干部、非中共党员干部和“80后”年轻干部)竞争性选拔22个职位拟任人选。
为确保工作顺利推进,河池市成立了市竞争性选拔领导干部领导小组,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何良军任组长,下设领导小组办公室(简称市竞选办),负责具体选拔工作。
随着2月份市竞选办工作的开展,记者第一感觉就是,需要学习、熟悉的文件和规章特别多,每个阶段、每个环节的工作都有严谨周密的工作方案和操作规程。“较往年,今年我们制定、细化了大量的工作方案,严格工作程序,目的就是将选人的参与者变成用人制度的执行者,减少随意性,大大增强了此次公推的规章化和公平性。”据市竞选办负责同志介绍,整个公选过程制定了将近20项选拔章程和方案。
全程公开打造“阳光赛场”
公选重点在于公开、透明,在阳光下运行。在公选前,在广西日报、广西人才网、河池日报等媒体发布公告和简章,及时将职位、任职资格条件、选拔方式等公布。
公选启动后,报名、资格审查、适岗比选、面试、组织考察、决定任用等各个环节的情况和信息,都及时通过新闻媒体对外公布。
在市竞选办,接、打电话也成为日常的主要工作之一。有电话举报的、咨询业务的、询问信息的,每一个电话,工作人员都认真听讲,细心解答。
资格审查是公选的第一道关口,对全市457名报名人选提交的材料,市竞选办均查看6至8次,并严格审查、填报、装订,对34名取消资格的报名人,市竞选办均电话告知本人因何缘故取消资格。
差额遴选主要实行量化评分、适岗比选、竞职答辩制度。每一次遴选过程均邀请市级媒体全程参与,并通报、公示评选过程和结果。“此外,整个公选过程均采用实名制,并在市纪委派员监督下进行,确保了公选的严肃性和纪律性。”市委组织部副部长杨龙文介绍。
坚持人岗相适择优任用
此次公选最大的创新是,以能力和实绩为核心,对合格人选进行量化评分,遴选出优秀人选。
“此次公推干部不仅是为了拓宽选人用人视野、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也是优化、调整全市干部结构的需要,意义重大。”何良军介绍,选人以“学过、管过、干过”为原则,突出人岗相适度评价,竞争性择优选拔任用干部。
在组织遴选量化评分表上,记者发现,表格按照不同分类将拟任人选的学历学位、工作经历、工作业绩、学习调研、年度考核等内容量化为分值,按照细化指标分层次进行相应加分,甚至细化到获得哪级领导批示、在哪级举办的何种现场会作过经验介绍、获得哪级表彰等,均加上相应得分。
据市委组织部副部长、市人社局局长李风云介绍,这是2011年换届后,河池市不断探索干部考察“逆向”测评法的成果,创新了干部考察评价方式,有效提高了干部考察的质量。
此外,记者在公选过程中也发现公选耗费人力、物力较为巨大等问题。据何良军介绍,公正公平是组织工作的生命线,也是河池市组织工作不断追求的目标,在今后的探索中,河池市将不断完善组织人事任用制度。
新闻推荐
真抓实干 务实为民 开拓创新 新农村指导员工作先进集体个人获表彰
本报讯
(记者
韦剑平
见习记者
罗艳江)
4月11日上午,全区2012年新农村指导员工作总结表彰暨2013年动员会结束后,河池市召开2012年...
河池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河池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