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平乡开展2013年新年核桃种植活动现场。
保平乡元洞村通村水泥路施工现场。
保平乡深入开展“美丽保平·清洁乡村”活动场景。
保平乡元洞村景致养殖基地一角。
第二届保平乡下洛扁担文化旅游节精彩节目表演。
新建的保平革命烈士纪念园。
基础设施建设夯实发展基础
从保平乡政府到水南二级公路路口,只有3.5公里路程,2011年以前,由于沙石路面损坏严重,到处坑坑洼洼,加上道路弯曲,群众出行苦不堪言。
2012年,该乡经过多方筹资,投入195万元,完成了3.5公里通乡水泥路建设,为开通金城江至保平公交车铺好道路。“现在每隔2个小时就有一趟公交车去金城江,出门太方便了。”保平社区党支书覃从禄对记者说。
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是保平乡实施扶贫攻坚工作的重点。2012年以来,该乡先后筹资70万元修建了保平社区花京至龙平1.8公里屯级路;多渠道筹集资金508万元修建、硬化纳六村六然屯至纳六村委、保平木材检查站至下洛村委、塘静村委至永盘、下洛村马朝屯至元洞村花英和板江屯、纳六村六一至二级路口、古帝村则农至避险车道、古帝村上古王屯、保平社区南排、塘足、天堂村白山屯等11条共21公里的通村、通屯道路;投资25万元,新修那麦、山脚、下律、茶洞、花英、永盘等共计12条蔗区路。
该乡塘静村、长洞村、元洞村由于地处大石山区,自然条件恶劣,被列为国家级贫困村。其中,元洞村成为自治区总工会挂点帮扶的贫困村,全村14个自然屯分散在各山弄里,群众出行十分艰难。
近日,记者在元洞村看到,一条正在施工的通村水泥路,正沿着沙石路基从村委向山外延伸。正在自家甘蔗地里锄草的村民吴通周对记者说:“以前不通路,赶保平街要走3个小时山路,还常年缺水,最旱的时候找水洗脸都困难。现在可不一样了。”吴通周说,他种的4亩甘蔗,车子都开到地头来拉,每家每户都建了家庭水柜。“水也够用了,不少村民还买了车,半小时就到街上了。”
据自治区总工会驻元洞村第一书记董毅介绍,2012年2月,广西新一轮扶贫开发攻坚战项目启动仪式在元洞村举行,自治区政协副主席、自治区总工会主席李达球到现场主持。
董毅说,为改变元洞村落后面貌,一年多来,自治区总工会先后筹资100多万元投入村屯道路建设。为改变群众长期靠天饮水状况,争取上级并筹集35万元资金,在元洞村龙哈屯实施提取地下水工程,修建一个100立方米的蓄水池,通过管道把水输送到各家各户。
同时,保平乡加大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大力推进投资2200万元的小型农田水利项目和投资720万元的农业综合开发工程项目建设。两项水利建设项目竣工,确保全乡8000多亩农田的水利灌溉得到了保障。
产业带动为农民增收奠定基础
保平乡元洞村委副主任杨惠景的景致养殖基地,建在距离村委约2公里的山坳上,5000多羽瑶鸡再过一个多月就可以上市,10多头牛散养在山上,3排盖着蓝色顶棚的母猪养殖场已经建好,预定的第一批200头母猪将于近期进场养殖。
据保平乡党委书记朱学群介绍,由养殖户杨惠景牵头,2012年,注册资金达200万元的河池景致养猪合作社在保平乡元洞村成立,同时创建了保平乡第一个党员培训基地,基地的创建在实施“能人带动工程”工作中发挥积极作用。
目前,杨惠景利用合作社进一步扩大养殖规模,规划占地20亩、建筑面积6000平方米的景致养殖基地正在建设当中。该基地建成后,年可出栏猪仔4000头,不仅可提供30多个就业岗位,还带领群众通过养殖发家致富。
景致养殖基地的建设和养猪合作社的成立,是保平乡大力发展特色产业,以产业增量带动农民增收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保平乡党委、政府积极转变发展思路,全力推进产业增量提质工程,取得瞩目成绩。据统计,目前,全乡甘蔗种植面积达7108亩,2013/2014年榨季进厂原料蔗将达2.6万吨。该乡引进预计总投资8000万元的3家方解石加工企业,为打造“方解石之乡”品牌奠定基础。
同时,该乡按照金城江区委、区政府的要求,大力发展核桃产业,从2012起,已完成核桃种植面积2340亩,为群众依托核桃产业实现长期脱贫致富目标夯实基础。
“文化活乡”为丰富群众生活营造良好氛围
保平乡是桂西北革命老区,为“光保第一枪”发源地,现存覃天铭和李明两位烈士的遗骇墓地。
为进一步弘扬革命传统,争创“革命老区”特色乡镇,该乡大力推进保平革命烈士纪念园项目建设,目前,计划投资350万元的革命烈士纪念园项目,已争取到上级资金150多万元,完成了烈士墓搬迁、场地平整、纪念塔主体工程、纪念园绿化、硬化工程建设,公墓正在建设中。
保平乡民间文化历史悠久,素有“文艺之乡”之美誉。各村都有其民间文化特色,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起,全乡多支文艺宣传队组织文艺节目汇演,在群众中具有很大影响力,起到了很好的宣传教育作用。
保平乡乡长莫汉选介绍,该乡十分注重文化阵地建设,投资38万元的保平乡文化站综合楼已竣工并投入使用。各村屯业余文化队伍蓬勃兴起,其中,保平社区、下洛村、纳六村等业余文艺队,以山歌、师公舞、扁担舞、舞龙等节目为主要表演内容,每逢节庆,他们都给群众送上丰盛的文化大餐。
据了解,在壮民族聚居地区,扁担自古以来就是重要的农业生产工具,在群众看来,扁担是吉祥物、定情物,又是扁担舞的节奏乐器。2012年、2013年,保平乡先后举办第一、第二届下洛扁担文化旅游节,通过开展扁担祭祀、山歌比赛、民间绝活、民俗风情表演、壮乡美食展示等活动,吸引游客近万人。多种多样的文化活动,为进一步传承和挖掘传统民间文化,丰富群众的文化生活奠定基础。
“每天晚上,在保平社区操场上,女子舞龙队都进行排练,村民已经养成晚上看舞龙表演的习惯了。”保平社区党支书覃从禄说。
干群合力装扮美丽保平
今年以来,保平乡按照上级统一部署,深入开展“美丽保平·清洁乡村”活动。按照活动方案,该乡以保平社区、纳六村、下洛村等3个村作为示范村,以清洁乡村为重点整治内容,突出沿河、沿路环境治理,以点带面推进活动开展。
保平乡党委书记朱学群介绍,在深入开展“美丽保平·清洁乡村”活动中,该乡通过“五抓五找准”即早抓行动,找准目标迅速落实;实抓宣传,找准对象全民动员;重抓特点,找准重点有的放矢;稳抓长效,找准方法颂扬新风;狠抓责任,找准渠道强化监督。做到干部带头,群众积极参与,并加大宣传力度,培养群众良好卫生习惯,共同装扮美丽保平。
据了解,在推进“城乡新貌新风工程”建设活动中,该乡筹措资金35万元对集市3500平方米场地进行水泥硬化,并完成集市部分排水沟建设等工作。同时,投资50万元建设保平集市路灯安装工程,投入30万元建设垃圾处理场。
近日,记者在保平街上看到,圩亭各摊铺整齐摆放,集市上村民临时摆货点按划线区域归行入市,各家各户门口均安放固定垃圾桶,公共场所垃圾统一由保洁员每天清扫。覃从禄介绍,每户每年缴纳60元清洁费已实行了多年,社区聘请2名保洁员负责街道清扫和搬运垃圾,保洁员月工资1500元,社区垃圾统一搬运到山脚垃圾池进行焚烧和填埋。
朱学群说,为确保乡村长期保持卫生清洁,该乡建立以安监办、村镇规划站、保平社区等相关单位共同管理模式,并成立环保站对集市进行管理,重点规范摊位摆放、安全监管、市场保洁及其他管理工作,进一步完善街道功能,美化乡村环境。
据统计,“美丽保平·清洁乡村”活动开展以来,该乡组织干部群众深入水南二级公路沿线、入乡道路、沿江、沿河地段集中进行卫生整治工作,共清理保平河、纳六河道6公里,出动垃圾车50辆次,搬运村屯垃圾100多吨;在纳六村、保平社区、下洛村3个示范村新建了15座垃圾池。
社会事业取得新成就
切实保障民生,确保广大群众享受改革开放成果,是党委、政府工作的目标和重要任务。
多年来,保平乡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民生保障工作,并采取有效措施,推进社会事业取得新的成就。据统计,2012年,该乡全年共发放救灾救助大米1.5万多公斤,发放优抚金54282元、退役士兵补助金6300元、农村低保金614856元、城市低保金63840元。今年以来,该乡共发放1340名老人的养老金,全乡参保缴费人数3871人,参保率92%;参加新农合人数9068人,参保率98%。
惠民补贴工作取得新成绩。2012年,该乡共发放农业综合直补资金74万多元,发放水稻、玉米良种补贴资金12.9万元,发放年度退耕还林补助资金153.5万元,累计发放摩托车下乡补贴资金7.7万元,补贴各类农业机械72台9.4万元。
农村危房改造、改厕、沼气池等项目建设全面推进。2012年,全乡危房改造总任务数为246户,截止2012年12月底,第一批174户全部竣工,第二批72户开工率100%,全乡2012年70座改厕任务数及50个沼气池建设任务均按期完成。
保平乡党委书记朱学群、乡长莫汉选坦言,保平乡经济社会发展虽然取得一定成绩,但由于基础薄弱,与其他乡镇相比还有很大差距。2013年,全乡干部群众将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按照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八新”目标,深入开展“五大工程推进年”活动,大力推进保平乡产业、民生项目、集镇、扶贫、农村文化、干部作风建设,做到产业发展重特色、民生建设重质量、项目建设重成效、集镇建设重形象、扶贫攻坚重增收、农村文化重品牌、干部作风重转变的目标,确保全乡经济社会实现跨越发展。
新闻推荐
本报讯 (记者 韦立标) 5月23日,全市文化市场综合执法“岗位大练兵、技能大比武”活动培训班在市委党校开班。来自全市各县(市、区)文化、广电...
河池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河池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