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池新闻 宜州新闻 南丹新闻 天峨新闻 凤山新闻 东兰新闻 巴马新闻 都安新闻 大化新闻 罗城新闻 环江新闻
地方网 > 广西 > 河池市 > 天峨新闻 > 正文

向宝业:七旬蚂拐王越舞越来劲 本报记者 冯敏桂 通讯员 黄元松

来源:河池日报 2012-12-24 23:58   https://www.yybnet.net/

 

今年2月3日,春寒料峭,在天峨县六排镇纳洞村一片平坦的田野上,铜鼓唢呐齐奏,一场古朴粗犷的民俗舞蹈——蚂拐舞正在上演,吸引了当地及周边县市近千名观众到场观看。

一位穿着棕色长袍、捧着蚂拐神像走在队伍最前列的老人特别引人注意,他就是天峨县六排镇纳洞村蚂拐文化的第六代传承人——向宝业,队伍里年纪最大的演员。

向宝业1942年出生,今年76岁,从事蚂拐舞表演已有60多年!

向宝业从小就在父辈的耳濡目染下开始学习跳蚂拐舞,从扮演小蚂拐开始,一步步到大蚂拐、蚂拐王!聪明伶俐又勤奋好学的他,被上一辈的蚂拐舞继承人看中,选为蚂拐文化的传承人。

作为蚂拐舞的第六代传承人,向宝业从父辈那里学到了精湛的技艺。然而,由于缺乏文字记载,有关跳蚂拐舞这一表演艺术的起源和个中故事,向宝业只能从口口相传中,了解个大概。他告诉记者,他外公、爷爷、姑爹等都跳过蚂拐舞,他们也不记得最早是从什么时候开始跳的。

循着向宝业有关蚂拐舞的记忆片段,记者通过查阅相关资料得知,天峨跳蚂拐舞由来已久。

壮族蚂拐节源于原始社会的农业生产,特别是在种植水稻的南方原始人,人们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发现,蛙(蚂拐)的鸣叫和活动情况与天气的晴、雨有很大关系。于是人们出于旱时祈雨,涝时求晴的愿望,开始崇拜青蛙(蚂拐)。这一民俗在红水河流域的天峨、东兰、南丹等地较为盛行。其中,又以天峨县壮族蚂拐节保存得最为全面、系统,最有影响力。

天峨蚂拐舞较多地模仿蚂拐的跳跃、舞动的动作,演变成一种民俗舞蹈。其基本动作大都采用蛙行状和蛙步跳状,运行路线一般为之字形前进;在跳跃中通过手、腿、头和腰的扭动,表现出强烈的节奏感。蚂拐舞的主要内容包括:“皮鼓舞”、“蚂拐出世舞”、“长板敬蚂拐”、“插秧舞”、“庆丰舞”

 

、“耙田舞”、“打鱼捞虾舞”等,节目演出有十大项28个小项。在每年的正月末二月初的农事开始之前,当地的壮族群众便组织青壮男女跳起欢快的蚂拐舞,以求一年风调雨顺,庄稼丰收。

在向宝业儿时的记忆中,自记事起,他就看到外公、爷爷、父亲、姑父开始跳蚂拐舞,他们全身涂满各种色彩的花纹,模仿蚂拐又蹦又跳,看着好玩的他也在一边跟着学。8岁的时候,向宝业就正式进入队伍里表演小蚂拐了。

1956年高小毕业后,向宝业被分配去做食堂会计。1958年,向宝业又被选为村里的宣传队长,每天晚上都要走村串户去表演红歌、宣传革命思想。

他回忆称,1955年、1956年,还有蚂拐舞的表演,当时热闹啊,周围几个村屯甚至南丹、东兰的群众都来了,山坡上站满了人。但到了1957年,蚂拐舞被认为传播封建迷信,作为“破四旧”对象,不让表演了。大跃进、大炼钢铁、文化大革命,从1957年到1982年,整整25年,向宝业都不能跳蚂拐舞,心中的苦闷可想而知。心里头痒痒的他经常趁着农闲时,在山上偷偷舞几步,木雕面具也时不时拿出来摸一摸,看一看。

1982年,改革开放的春风吹到了红水河畔,向宝业的心开始蠢蠢欲动。他立即着手组织进行蚂拐舞表演。

他和师傅索妙开一道,做面具、缝衣服,县文化馆也赞助了几面皮鼓和旗子。一场完整的蚂拐舞通常需要70多名演员来配合。向宝业当时就抽了5个生产队的人来进行培训,练舞步、教唱歌。全村男女老少齐上阵,大家排练热情都很高涨。

1983年春节,向宝业带着他的队伍恢复了蚂拐舞表演。当年就造成了轰动,吸引了附近村屯数百名群众前来观看。打鱼、捞虾,纺花、织布,耙田、插秧,农田里劳作的场景都被一一呈现,大家看得津津有味。

1982年,向宝业被正式选为蚂拐舞的第六代传承人。此后,他就以此为使命,一心扑在蚂拐文化的传播上。每年临近春节,向宝业就开始积极准备蚂拐舞表演,联系演员排练节目,准备服装、道具,去田里捉蚂拐。由于围观群众越来越多,向宝业还联系警察来维持秩序。

曾让向宝业有些哭笑不得的是,他先后培训了村里的6批女演员表演插秧舞,后来都纷纷出嫁到外村外县,一到蚂拐节表演,他经常召集不够年轻女演员。后来,他决定主要教嫁到村里来的媳妇,这样,就不怕女演员断层了。

向宝业说,蚂拐有大蚂拐和小蚂拐之分,大蚂拐适合年轻男子演,小蚂拐通常由8岁、9岁的小男孩来演。年轻人动作轻巧、灵活,更容易跳出蚂拐的神韵。

为此,向宝业经常要去学校借学生。因为表演多是在寒冬时节,小蚂拐们通常光着上身只穿一条短裤,身上用黑墨水画上各种图案!为怕孩子们感冒,向宝业总是拿着衣服在旁边候着,一表演完就让他们赶快穿上,喝碗热汤去烤火。

村子里几乎家家户户都有人被抽出来表演,有些家甚至全家上阵。比如向宝业一家,老伴、两个儿子和儿媳、孙子孙女,祖孙三代齐上阵。孙女表演喝仙水、孙子演蚂拐、儿子舞牛、儿媳跳插秧舞,他自己就演算命先生。

虽然年事已高,但向宝业传承蚂拐文化的劲头一直很足。平常农闲时,他还带着第七代、第八代传承人到云榜小学教授学生打皮鼓舞和蚂拐舞,传播蚂拐文化。向宝业称,只要跳得动,他会一直跳下去!

2009年,向宝业被评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之后,每年还获得2000元补助!而蚂拐舞恢复表演最开始几年,一分补助没有,自己还要往里面贴钱。买道具,安排食宿,花了不少积蓄,但向老很乐意,他称:“不为名,不为利,只为能把祖辈流传下来的技艺好好传承下去。”

今年8月27日,天峨县县委书记韦桂元来到六排镇纳洞村纳鲁屯,就打造红水河蚂拐民族文化第一名村规划建设进行调研,要求高标准规划、高规格建设,把纳洞村打造为天峨县的一个重要旅游景点和红水河蚂拐民族文化名村。

跳了几千年的蚂拐舞,蚂拐这一壮族的吉祥图腾即将为红水河畔的纳洞人民带来崭新的生活。

日前,记者走进纳洞村,发现一栋栋极富民族特色,外墙装饰有蚂拐图案的楼房正在如火如荼的建设中。蚂拐文化展览馆已经建成。目前,该村的蚂拐节已上升为县级层面活动,并定期于每年的正月十二举办。

向宝业站在自家门前,向村里望去,对于即将到来的新生活,他充满了期待。

向宝业还有个心愿,就是带领他的蚂拐队伍到北京表演一次。蚂拐民俗文化村建成后,他的愿望也越来越接近现实。

新闻推荐

市领导到天峨调研企业发展

本报讯

 

2012年12月28日,市委常委、政法委书记潘育伟到天峨县龙滩永明软木有限公司调研。当天,潘育伟走进公司车间,详细了解...

天峨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天峨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猜你喜欢:
评论:(向宝业:七旬蚂拐王越舞越来劲 本报记者 冯敏桂 通讯员 黄元松)
频道推荐
  • 硬地上铺砂子种草植树业主质疑小区绿化造假 事发柳州市颐和家园小区,林业园林部门称不符合绿化规范已叫停施工
  • 钦州港海关与钦州港同频共振10年 建设国际一流港口 打造对外开放高地
  • 万亩茶山变“金山”
  • 产业旺 乡村兴
  • 容县群众体育 风景这边独好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