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斌雹、班小玲夫妇在自家果园里养鸡。
本报记者 冯敏桂 文/图
一对农民夫妇,连续劳作长达3年,挖山开路1000余米,连春节都没有休息,上演了一则现代版的“愚公移山”故事。
他们就是天峨县六排镇纳州村的索斌雹、班小玲夫妇。
3年前,为修通从村后山脚到自家果园的路,索斌雹、班小玲夫妻俩起早贪黑,一锄一铲,硬是挖通了一条长一公里,宽2米的山路。
夫妻俩开始挖路时,村民们都没看好,“好好的日子不过,非得给自己找罪受!”两个儿子也不理解父母,都外出打工去了。
索斌雹说:“不挖路不行,肥料拉不进去,柚子运不出来。”之前,他们运肥料拉果实只能依靠肩挑马驮,效率很低,近10亩的果园护理得也不好,柚子产量低,不少都烂在了树上。
这3年来,干完农活后,只要有时间,夫妻俩就过来挖路。因为地方窄,挖土机进不来,他们只能靠人力,就这样一锄一锄地挖。
功夫不负有心人。2012年10月,这条山路终于被“愚公夫妇”挖通,拖拉机等农用车可以方便进出了。路挖通后,夫妻俩的新致富计划也开始了,养猪、养鸡,种柚子树、板栗树,他们还与广东安达蔬菜合作社签订下3亩辣椒的种植协议。
现在,路通后,他们还是有干不完的活。妻子除了做家务,就是拌饲料喂鸡、喂猪、给猪圈搞卫生;丈夫则给柚子树剪枝、修理,锄草,整理果园;久不久,他们又一起去菜地护理辣椒。
目前,夫妻俩在果园里共养了100多只乌鸡和20头猪。索斌雹称,之前买进300多只鸡苗,但在下雨时鸡棚漏水,没能及时给鸡打针,一下就死了200多只,损失了几千块钱。剩下的这100多只鸡,他们就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小心呵护,养到1个月大的时候,才拿到果园里放养。
近日,在果园场里,记者看到,这些乌鸡在林子或自由散步、或啄虫子,体型强健、羽毛丰满,脚步有力。一看到主人拿着鸡料进来,就蜂拥而上,争相吃食。据了解,林子里养大的乌鸡,一公斤能卖到100元,而且还供不应求。索斌雹这100多只乌鸡,估计能带来2万多元的收入。
望着活泼的鸡群,索斌雹称,现在有经验了,等这批乌鸡卖完后,计划再在果园里养500只。
“去年,由于天气问题,果园柚子只收到2500公斤.现在路通了,护理很方便,今年收一万多公斤果不成问题。”索斌雹乐呵呵地说。
如今,索斌雹夫妇“开山挖路”的故事成附近村屯群众学习的榜样。
站在果场门口,望着亲手挖出来的路,夫妻俩感慨万千,同时也期待越来越美好的幸福日子!
新闻推荐
1月18日,自治区公安厅慰问组来到天峨看望慰问公安烈士易少林家属,为他们送上节日的祝福和亲切慰问。易少林生前是天峨县公安局...
天峨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天峨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