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委书记韦桂元情系库区移民,现场为移民群众发放新农保存折。
县委副书记、县长陆祥红深入田头地角检查指导农业生产。
项目建设如火如荼。图为工业园区项目开工建设现场。
城区建设日新月异。图为新城区一角。
流光溢彩的县城夜景。
生态旅游风生水起。图为壮族蚂拐舞。
扶贫开发成效显著。图为三堡纳岜新村。
24年前的那个“黑色八月”,云榜村丘英屯渡口发生一起38人死亡和失踪的恶性沉船事故,至今仍是天峨人心中的痛……解放前和新中国成立后,后50年里,奔腾咆哮的红水河常常给两岸群众带来惨痛的记忆。
河还是这条河。龙滩水电站开工建设以来,该电站年纳税额已占天峨县地税年收入的70%以上!红水河的“华丽转身”造福人类,正是天峨县10年来经济发展的一个缩影。
这是一组令人振奋的对比数据:龙滩水电站开工前的2000年,天峨县国民生产总值3.96亿元,工业生产总值1.03亿元,财政收入2682万元,农民人均收入1126元;2011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38.7亿元,财政收入3.7亿元;固定资产投资29.5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2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945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314元。
十年化茧成蝶,华丽蜕变。一个新天峨正在桂西北崛起:10年来,天峨11项主要经济指标实现翻番,连续赢取广西第三、第四届“南珠杯”竞赛进步城市奖、“自治区文明县城”等荣誉之后,2006年、2007年连续两年荣获“广西县域经济发展进步县”称号;被评为“2007-2008年度全国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先进县”;2008年荣登“广西科学发展十佳县”榜首,同年荣获“广西南珠杯C类城市建设特等奖”;2012年被列入“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工程试点县”,同年,荣获“全国平安渔业示范县”、“全区平安渔业示范县”;2012年,天峨县委被授予“自治区创先争优活动先进县党委”。
10年亮点频传,不能胜数。仅仅是2012年,天峨县工作成效就凸显八个“新”——
社会管理创出新经验
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复杂的人员组成,曾一度成为天峨县治安、维稳的一大难题。
为提高公众安全感,天峨县经过认真研判,大胆创新,以六排镇云榜村为“实验田”,以巩固基层政权组织建设为核心,以实施社区和农村警务战略为切入点和突破口,以农村人民调解员、治安信息员、法制宣传员、交通安全员、义务消防员、抢险救灾员等“六大员”为骨干,把农村治安防控网络延伸到村屯,构建“三加强、四到位、五联防、六大员”的“3456” 农村社会治安防控体系管理模式,并在全县推广,推动农村社会管理创新,有力推动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和矛盾纠纷化解,得到公安部和自治区的充分肯定。去年第二季度,在全国公安机关流动人口管理暨社会管理创新会议上,“天峨经验”作典型发言。在2012年全区群众安全感测评中,第一、第二季度,天峨群众安全感均排在全区第一位,第三季度排在全区第二位。在2012年8月29日全区社会管理综合治理工作会议上,天峨县作为全区唯一的县级发言单位,介绍了社会管理综合治理的先进经验。
生态旅游业取得新进展
天峨山峻峭,水秀逸,洞神奇,石精美,风光旖旎,景色如画,旅游资源得天独厚,民族风情多姿多彩。84.02%的森林覆盖率为天峨县发展生态旅游提供了资源保障。新一届领导班子到位后,该县结合生态实际,提出崭新工作思路,首次把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国家级生态文明示范县和广西优秀旅游县摆在首要位置来抓,作为全面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五大工程”重大部署和“上档进位”工作要求的具体行动,把生态建设和旅游开发结合起来,走资源换产业的旅游发展新路。
该县充分挖掘整合丰富的民族民间文化,重点挖掘和开发壮族蚂拐文化、红水河龙文化、铜鼓文化等文化资源,加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和保护力度,逐步打响一批文化品牌。通过文化节庆活动,把原创性的民族文化打造成为天峨名片,推向全区、全国,增添旅游看点,不断提高天峨旅游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如今,该县逐步形成以龙滩水电站为龙头,上承贵州黄果树瀑布、百色乐业天坑,中连东兰红色旅游、凤山国家地质公园、巴马寿乡之旅,下接南丹白裤瑶民族风情园、宜州刘三姐故乡,乃至桂林、柳州、南宁、北海旅游胜地的旅游新格局。据初步统计,2012年,该县共接待国内游客80.03万人次,同比增长25.05%,完成市下达80万人次任务的100.04%;接待入境旅游者0.336万人次,同比增长29.52%,完成市下达0.32万人次任务的105%;实现国内旅游收入6.756亿元,同比增长50.27%,完成市下达6.74亿元任务的100.2%;实现国际旅游(外汇)收入123.9万美元,同比增长29.09%,完成市下达122万美元任务的101.5%。
优势产业取得新发展
做大做强电力产业。总装机容量2400千瓦的介里水电站投入试运行,交连岭风力发电、索法水电站项目在东盟博览会上成功签约,龙滩水电站二期工程、甲马河小水电项目前期工作加快推进。
大力发展农林产品加工和碳酸钙产业。按照“绿色园区”定位,抓好工业园区的规划建设,引进农产品、毛竹加工、碳酸钙、方解石等企业进驻园区。碳酸钙、PPC管加工厂等项目在东盟博览会上成功签约,完成投资4144万元,对10个现有重点企业进行改造升级。
大力发展特色效益农业。启动实施“两个百万、十个一万”特色农业示范工程。目前,2012年的示范工程发展任务已基本完成。特色农业成效显现,该县先后荣获国家级荣誉称号3次、区级荣誉称号2次、区级银奖1次,在区级会议上作典型发言2次,承办区级现场会2次、市级现场会1次。
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业。2012年2月和4月,分别成功举办天峨蚂拐民俗文化节和三堡桐花节,在区内外引起广泛关注。在2012年7月26日召开的河池市旅游发展大会上,天峨县作典型发言。目前,天峨县正大力推进龙滩大峡谷国家森林公园、龙滩水电站、燕子福3个3A级景区创4A景区工作,力争在2013年创建广西优秀旅游县。
生态优势取得新扩大
该县以2012年4月被列为“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工程试点县”为契机,加强生态建设。建设项目包括:“三特农业”,即特早、特晚、特优农业产业;三野养殖:即杂交野猪、野鸡、野鱼;三大珍稀植物园:即龙滩珍稀植物园、珍稀兰花园、大山珍稀植物园;三大水果第一村:即常里珍珠李第一村、高检油桃第一村、洞里桃李第一村;三大冬种作物:即烤烟、油菜、海茄;三大新生产业:即珍珠李、核桃、毛竹;大力巩固杉木、油桐和油茶产业;继续推进中国金花茶之乡、中国山鸡之乡、中国油桐之乡建设。
巩固扩大生态优势。大力开展“绿满八桂”、“全民义务植树”造林绿化活动,去年完成造林3.2万亩,义务植树66万株,荣获“广西绿化模范县”、“河池市‘绿满八桂\’造林绿化工程先进县”等荣誉称号。全国国有林场工作座谈会暨中国林场协会三届二次常务理事会在天峨召开,林朵林场被评为“全国十佳林场”,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状”。
城镇化建设取得新成果
位于红水河畔的天峨县城,10年前因“小”而闻名,被人喻为巴掌大的山城。为打造“西南水电名都”、“生态旅游名城”,该县按照“精、特、亮、美”目标和要求推进特色城市建设,特别是2008年以来,先后斥资数亿元,在城区实施景观改造、聚龙大桥、垃圾填埋场、污水处理厂等“四大工程”,让城区“锦上添花”,进一步提升了城市品位。
为彻底改变老市场及周边脏、乱、差状况,进一步改善城中人居环境,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位,该县决定对老城区原农贸市场所在地进行重新规划,并建设成为一条集休闲、娱乐、购物于一体的步行街,并对步行街周边的环境进行绿化、美化、亮化,使之成为城区一大新景观。
按照“上至龙滩坝首,下至古王桥,沿红水河两岸拓展”的思路,拉大城市框架,重点建设“一河两岸九区卫星城”。“一河”即一条红水河;“两岸”即红水河两岸;“九区”即龙滩坝区、纳洲新区、老城区、塘英新区、纳朵小区、工业园区、峨里湖区、六百至云榜区和纳乐生态园区。认真念好“三字经”,着力打造三条经济通道,三条健康大道,三大公园,三大夜景,三大望城楼,三条示范街,三大广场,三大专业市场,三大中学,三大医院,三大公立幼儿园,六大小学,努力提升城市品味。
2012年3月10日,天峨县启动老城区步行街建设项目,项目总投资5600万元,其中,一期工程总投资668万元,二期工程总投资4932万元,项目开工建设获得广大市民好评。
目前,老市场休闲步行街、民族体育中心、林朵片区风貌改造工程等一批重大项目相继开工建设,城市公交投入使用,县城红水河左岸滨水公园、行政办公中心等项目前期工作基本完成。城区人均公园绿地面积、绿化覆盖率等各项指标均达到广西园林城市指标,等待验收通过。该县在全区园林城市创建工作现场交流会上和河池市处级干部推进“城乡新貌新风工作”专题研讨班上作典型发言。该县在捧走广西第三、第四届“南珠杯”竞赛进步城市奖、“自治区文明县城” 、“广西南珠杯C类城市建设特等奖”称号之后,2013年将力争创建“广西园林城市”、2015年创建“国家园林城市”。
开发扶贫取得新成效
按新的扶贫标准,天峨县贫困人口尚有50170人,占全县农村人口的32.82%。
在新阶段开发扶贫工作中,天峨县决定摒除“等、靠、要”思想,通过充分征求群众意见,科学谋划,果断、全面实施“两个百万”、“十个一万” 开发扶贫项目工程:即百万只六画山鸡规范化生产基地、百万袋食用菌生产基地以及万亩林下经济发展基地、万亩名特优水果示范带、万亩珍珠李生产基地、万亩优质松树种植基地、万亩珍稀植物示范基地、万亩油桐低产林改造基地、万亩毛竹种植基地、万亩超级稻示范基地、万亩油茶低产林改造基地和万亩核桃示范基地,这些项目惠及农民10万多人。
据统计,2012年,万亩核桃示范基地已挖坎1.7万亩,占全年任务的113.3%;“百万袋食用菌生产基地”已建成栽培示范点,栽培各类食用菌126万袋,占任务的126%;“百万只六画山鸡规范化生产基地”已落实50个山鸡鸡舍标准化改造,山鸡饲养量达172.8万羽,占任务的172.8%;“万亩毛竹种植基地”完成毛竹种植面积0.5万亩,占全年任务100%;“万亩珍珠李生产基地”已完成新种植面积0.8万亩;“万亩松树种植基地”今年扩种0.45万亩,占全年任务90%;“万亩经济果木林示范带”已完成油桃、大果山楂等种植面积0.95万亩;万亩油桐低产林改造基地完成1.2万亩。
同时,通村水泥路项目建设顺利推进,屯级公路已全面开工建设;投入568万元,完成190户茅草树皮房改造任务;2000户危房改造已全部开工建设,累计完成投资3629万元。引导贫困地区群众发展特色水果、核桃、油茶、松树、毛竹、六画山鸡等特色产业,实现人均拥有1亩经济林或者每户有1项以上增收项目的目标。
库区民生有了新改善
天峨县库区近3万移民的无私付出,为龙滩水电站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该县党委、政府领导认为,库区稳,则全县稳;库区经济不发展,全县经济就谈不上发展。
为此,该县坚持把移民工作作为全县重中之重的工作,倾情库区移民群众,倾财力人力帮扶库区发展,着力解决移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困难和问题,千方百计促进移民增收,努力把天峨库区建设成为整个龙滩库区的示范区。据初步统计,2010年以来,天峨县整合移民、发改、扶贫、林业、农业和国土等部门资金累计达4.5亿元,投入龙滩库区移民民生项目,仅移民局就投入资金达4795万元。
重点抓好扶持产业开发。整合部门资金,结合各移民安置点实际,鼓励和扶持移民大力发展高产油桐、油茶、高脂松、毛竹、栓皮栎、优质水果、六画山鸡、库区渔业、生态循环庭院经济等特色产业,促进移民增产增收。目前,该县在库区村屯种植油茶9605亩、优质水果1997亩、松树6331亩、毛竹296亩、栓皮栎761亩,实施生态循环庭院经济项目1058户。同时,投入财政资金,扶持向阳、纳直、下老3个乡镇29个屯的库区移民种植软枝油茶5207亩,扶持纳直、下老、三堡3个乡5个村8个屯种植优质桃李1429亩。
增加和完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投入3857万元,抓好库区和移民安置点的道路、水利设施、库岸失稳处理、居民点场地硬化等基础设施建设。在此基础上,加大财政投入,加紧推进库区移民安置点场平、给排水、供电、交通、边坡、护栏等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和5条3.99公里移民对外道路硬化、100公里生产开发路、101公里蓄水影响机耕路、108个生产生活码头、5个货运码头的项目建设。
强抓库区社会保障。该县出台库区社会保障政策,规定凡是年满40到59周岁的龙滩、岩滩水电站天峨县库区移民,已参加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并正常缴纳保费的,县财政给予每人每年专项补贴70元,专项补贴计入参保人个人账户。规定出台实施以来,该县发放专项补贴100多万元,惠及全县库区移民8000多人。
干部执行力获得新提升
今年以来,天峨县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的“执行力提升”工程,积极探索,大胆创新,全面提升科级领导干部、村(社区)“两委”干部、屯(组)级党支部书记干部的执行力。
以坡结乡为试点,创新推行村干部服务群众“两轮两联”(日轮值、月轮访、圩联办、旬联席)工作法,得到自治区党委组织部、市委和市委组织部的高度评价和充分肯定,并在全市推广。今年以来,全县“村务圩日服务中心”共接待群众12600多人次,受理群众申请办理事项62400件,办结率99.6%,办实事好事3756件,为群众节约资金40多万元。
创新推行县乡村组四级干部管理评价机制,即对县处级干部实行“五统五评”、对科级领导干部实行“四考四评”、对乡镇干部实行“三定三评”、对村干部实行“两诺两评”、对村民小组长实行“一确一评”管理评价制度,全面规范了县乡村组干部工作职责、管理、考核评价机制,受到全县干部的欢迎和广大群众的好评。
创建新村建设、产业开发、教育扶贫、党建保障的“纳岜模式”,成为全区、全市新农村建设的典范,人民日报、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等多家媒体对纳岜新农村建设情况进行专访、现场直播。在2012年6月全区组织工作满意度民意调查测评中,该县四项测评指标均排全市第一。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在10年科学发展基础上,天峨将按照中央及区市的部署要求,在科学发展观指引下,结合县情实际,全县16.8万各族人民凝心聚力,继续紧紧围绕市委提出的“五大工程”和县委“一城两县三乡四基地”工作思路,齐心奋力建设美丽幸福新天峨,为实现富民强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努力奋斗。
本版图片由天峨县委宣传部提供
新闻推荐
本报讯 2012年12月28日,市委常委、政法委书记潘育伟到天峨县龙滩永明软木有限公司调研。当天,潘育伟走进公司车间,详细了解...
天峨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天峨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