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立牌保护的龙凤古井。
本报讯 (见习记者 龙招江 通讯员 罗邦任 摄影报道) 近日,一方正背面分别刻有“龙凤古井”和“上苍赐甘露”等碑文的井碑,立在天峨县坡结乡龙凤村古井边上,让这口百年古井有了“身份证”,保护工作有了系统的规章制度。这是天峨县开展“美丽天峨·清洁乡村”行动扎根基层,挖掘和保护古文化,“催绿”古文化生态建设的一个缩影。
位于天峨县坡结乡龙凤村龙凤屯后山腰上的古井,方圆50米全是古树丛生,遮天蔽日,透过古树间偶尔看见一丝丝阳光。据当地90多岁的老人介绍,龙凤古井起码有几百年历史,从未干涸过。2010年,百年一遇的大旱来袭,龙凤古井水流如常,龙凤屯70户380人的生活用水得到保证,度过了难关。在清洁乡村行动中,结合保护龙凤古井文化,驻村建设联系单位天峨县供销合作社筹资4000多元,对古井进行修护,查阅收集了大量历史资料刻制成碑文,为古井树碑立传,激发群众保护古文化的责任心和自豪感。
在开展“美丽天峨·清洁乡村”行动中,该县注重挖掘和保护古文化。文体部门牵头对古文化遗址和保护中心进行保洁、重新修订永久保护的村规民约,向群众宣传保护古文化的重要意义,引导群众力量实地保护古文化,动员民间力量对古文化“保有其悟”、“保有其趣”。不断投入资金对六排镇纳洞蚂 文化第一村的民俗文化进行整理和挖掘,并将蚂舞等壮民族图腾文化引入校园,普及民俗文化,种下古文化深层根基。广西特色生态农业名村——六排镇都隆村将该村的十二生肖铜鼓传授到学生课堂中,让学生掌握神秘鼓点的演奏方法。该驻村后盾单位自治区住建厅还将为学生配备表演服装,让铜鼓文化从小在青少年心底扎根。天峨县委组织部为三堡乡纳岜新村群众和小学配备整套舞狮道具,让舞狮文化融入村民和学生的日常节庆活动中。
在清洁乡村活动督查中发现,曾立牌保护的天峨县岜暮乡板么村古驿道上的字藏古塔和古墓葬群一度荒芜,并遭受不同程度的损坏。工作人员及时向县委政府报告,保护工作得以重新纳入重要议事程序。广大干部和群众对此表示,要多熟悉本地古文化历史,深入了解和感悟当地遗存的古文化风韵。在三堡乡甲板村石棺古墓保护中,该乡在落实村民专人管理的基础上,还对连接遗址道路进行修整,便于人们参观了解。对于更新乡文里、加里、边里3个村的贯村布柳河沿岸古榕树,该乡政府筹集专门经费,作为保护基金,重新为古树挂牌标识,对古树史料进行收集整,理成册存档。
“美丽”活动扎根深,古文化生态茂盛。在全县的清洁乡村活动中,该县不仅采取行动清洁家园、田园和水源,更是将清洁活动进位提升,以保护当地古文化、丰富民众精神生活为目标,升华群众文化追求、服务当地经济发展为落脚点,让全县古文化呈现勃勃生机,培育既有历史文化特征又有现代文明气息的“清洁乡村”和“文化乡村”。
目前,全县共投入保护资金200多万元,成立或强化八仙、铜鼓表演队8个、资助舞狮队11个、重组民俗社戏队2个、添置民俗乐器3套;新树立古树保护牌100多处,征集调研理论文章21篇、史料图片80多张;举行古文化采风活动6次。
新闻推荐
本报讯 (记者 黄筱钰 特约记者 黄元松 通讯员 鄂周寸) 天峨县八腊瑶族乡麻洞村下寨屯近百株核桃树,今年当了一次“明...
天峨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天峨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