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水河是珠江干流,全长1154公里,流经24个县,在河池境内486公里,流经天峨、南丹、东兰、巴马、大化、都安6县。红水河经过之处两岸高山深谷、绝壁千仞、千峰竞秀;河道十里拐八弯,弯弯奇妙;沿河两岸河畔、山坡上长着一些零星的木棉树,花开之时,一团团、一簇簇,构成红水河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一、红水河木棉树的现状
(一)木棉树生长在广西、广东、云南、贵州、东南亚一带,每年3月至4月开花,开花时,灿若云霞,赏心悦目,深受人们喜爱,是极具观赏价值的一个树种。红水河两岸自古以来就生长着木棉树,上个世纪六十年代以前,红水河两岸的木棉树,连绵成片。但近几十年来,由于各种原因,红水河沿河两岸很多原来野生的木棉树都被砍掉了。目前只有一些河段零星存有野生木棉树,就更显得弥足珍贵。这些仅存的野生木棉树如果还得不到保护,被人们一点点地砍伐,那么,野生木棉树就将会从红水河两岸彻底消失。
(二)自治区党委、政府要把巴马长寿养生旅游区打造成全区三大目标旅游目的地,这是一个极好的机遇。红水河流域的6个县,都处在一个长寿带上,要想吸引外地的游客来旅游,就必须有本地特色的东西。那么最有特色能表现出红水河特点的就是木棉树,我们要以此为契机,在红水河千里河段上,用几年时间,大力种植木棉树,形成独特的景观来吸引游客。
二、打造千里红水河木棉花景观的几点建议
(一)与民俗文化节庆活动结合起来,举办木棉花节
红水河长寿旅游带民俗文化节庆多,其中影响较大的有:布努瑶族的“祝著节”,也叫“达努节”;壮族的蚂拐节,在天峨、南丹、东兰一带壮族村寨有过蚂拐节的习俗,形式之独特,在中国少数民族中少有;“壮族铜鼓习俗”,在天峨、东兰、巴马一带的壮族村寨举办,该项目于2003年被列为中国“民间文化保护工程”十个试点项目之一;壮族“三月三”活动,每年的这一天,壮族群众都穿着民族服装聚集在一起,以歌传情,场面壮观。如果能结合这些节庆,倾力打造好木棉景观,势必为这些活动增添光彩。等时期合适时,建成木棉景观带后还可以举办红水河“木棉花”节,让全国乃至海外的游客在饱览当地民俗风情的同时,还可以欣赏到红水河两岸木棉花盛开的壮观场景,陶醉在水光山色和浓郁的民俗风情中。
(二)与生态环境建设结合起来打造木棉景观
长寿带处于红水河沿岸,处在喀斯特地带,石漠化严重,生态环境比较脆弱,打造木棉景观,也可以修复这一长寿带的生态环境。结合珠江防护林建设,先试点,后推广,比如在交通方便的地方如天峨县的六排镇云榜村到龙滩电站两岸40公里的河段;从大化古河至岩滩河段;巴马的盘阳河流域,先行试点,待成功后,再进行全面铺开,让长寿带真正成为“山青水秀生态美”的人间仙境。
(三)与扶贫旅游活动结合起来打造木棉景观
红水河长寿带绵延河池市480公里,途经的地域交通闭塞,经济发展滞后,很多群众还处在贫困线下。因此,要打造沿河木棉景观带就必须与扶贫旅游结合起来做,在抓好扶贫基础设施建设中,利用扶贫资金扶持群众,一起抓好木棉景观的项目种植。一旦木棉景观打造成功,村里就可以建起农家旅馆,办起“农家乐”,吸引游客前来观赏,以及进行吃、住、玩、乐等增加消费,促进当地群众增加收入,早日脱贫致富。
(四)与科技结合起来打造木棉景观。目前红水河沿岸生长的都是野生木棉树,这些花期在3月至5月份。如果要打造新的木棉景观带,就要依靠科技技术,延缓木棉的开花时间,使木棉新品种每年分两次开花,一批与野生木棉同期;一批在9月至10月份开花,这个时期有国庆节长假、中秋节、重阳节,可以吸引更多的外地游客来欣赏木棉花盛开的壮观场景。
红水河长寿流域木棉景观带项目是一个系统工程,项目规划实施必须做到统一配合,统一行动。建议由林业、科技部门牵头负责,农业、旅游、文化、扶贫等部门协同配合,齐心合力把千里木棉景观带建设好,为巴马国际长寿养生旅游区顺利建成“添砖加瓦”。
(作者韦凯钟系河池市政协副主席、莫雨翼系河池市政协副调研员、邓克昂系河池长寿文化研究会副会长)
新闻推荐
天峨讯
“在外面打工过不了一辈子,最终都要回到家乡创业,经过市场考察,我发现中草药三叶青市场销路很好,现在市场收购价是每公斤17元,所以我选择回乡种...
天峨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天峨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