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8年3月,《河池日报》举办全地区中小学生作文大赛,我正在天峨中学初中部就读。父亲当时是一名语文教师,受其影响,我对语文科比较感兴趣,作文在班上经常被当作范文宣读。当我从县图书馆订阅的《河池日报》上看到征文启事后,便偷偷把一篇习作《静悄悄的阅览室》用信封投到报社专刊部。一个星期后,作文刊登出来,那是我在报纸上发表的第一篇作文,收到样报时心里非常高兴,任课教师及学校领导的表彰,再加上同学的赞美,更让我心里如同吃了蜜糖般甜。那篇作文后来得了二等奖,奖品是20元奖金外加一本鲜红的证书。
1988年7月,我从天峨中学毕业,顺利地考入巴马民族师范学校,闲暇之时,最爱去的地方便是图书馆,最爱看的报纸是《河池日报》。其实当时并没有什么其他意思,仅仅因为感觉《河池日报》上的新闻比较贴近我们,还因为“红水河”副刊版面有我喜欢看的散文、小说、诗歌等,不少作者常是我所熟悉或敬仰的,如田代琳(东西)、黄壑、凡一平、华南、李昌宪等等。当年12月份,我冒昧写了一封信给时任副刊部编辑的田代琳(也许因为他是天峨人的缘故吧),请教如何向报纸投稿等问题。很快,我便收到了回信,信中除了对我提出的问题作了详尽回答外,他还鼓励我“你想搞文学,就得有努力的准备,要吃的苦很多,但也乐趣无穷……”那信我至今还珍藏着,它给我的鼓励太大了。之后我开始有针对性地从《河池日报》上摘录一些自认为较好的新闻或文学作品,开始更积极地写稿和投稿。1989年元月4日,经田代琳指导,我的一篇散文诗《说声再见》终于在《河池日报》副刊版发表,虽然占的篇幅不大,但看着那铅印文学作品第一次在党报上出现,我很激动,老师和同学们也为我感到高兴。我把它小心地剪贴在笔记本上,放在床头,睡觉时总要翻出来看一看。
1989年5月,《河池日报》副刊版刊发了薇薇的散文《归去的心愿》,我看后深受感动,提笔写了一篇短小评论。几天后副刊版发了出来,编辑黎平在寄样报时还专门给我写了一封信,肯定了我对作品的评论,并鼓励今后多写这方面的文章,多看一些书,不断提高文学修养。同年7月,我利用假期到天峨县林朵林场子弟小学采访从巴马师范毕业后执教的一位校友,写了一篇题为《好样的,巴师毕业生》的通讯,在《河池日报》二版头条刊发,这在学校引起了极大反响。学校不但通过广播把全文在学校播出,还用白纸抄出来贴放在校园墙报栏供同学们观阅。不久,我被评为暑假实践活动积极分子,进入学校《桃李园》文学社,并担任校广播站编辑,于是有了更多的机会学习和写稿,陆续在《河池日报》等发表《冬日的花絮》《如梦年华》等文章,成为学校创作成绩较为突出的学生之一。
也许是因为在写作上的表现,1992年7月从巴马师范毕业后,我分配到天峨县岜暮中学任教,第一个月领到工资,第一件事就是到邮局订了一份《河池日报》。每每散发着油墨香味的报纸一到手,我便迫不及待地翻看,从中吸取自己需要的知识,并利用业余时间写了不少新闻和文学作品投寄。其中刊发在《河池日报》的《少年便识愁滋味》《好好爱我》《如果时光能倒流》《生活是一个谜》等作品受到好评,并收到了不少文学爱好者的来信,结交了不少文友。1996年4月,凭着对文学的不懈追求,我顺利地调进天峨电视台从事新闻采编工作,每天挎着笨重的摄像机下乡采访,回来后除写在电视上播的新闻稿外,还及时寄送给《河池日报》等报刊。
近20年来,我在《河池日报》《广西日报》等党报党刊发表《为了一位教师的生命》《看戏》《买书》《最后一户移民》等新闻和文学作品500余篇,同时,在广西电视台、河池电视台等电视媒体发表数百篇新闻和专题作品,连续多年荣获优秀、先进通讯员称号……《一篇报道与两所学校》《山村农民入股办旅游》等10多件作品还先后获得自治区级奖励。2003年,我从一个普通的记者走上了广电部门分管宣传的领导岗位……
前几日,有幸与天峨县委一位经常在《河池日报》等发表文章的领导座谈。他告诉我,他刚参加工作时也是在一个边远乡镇,也喜欢给《河池日报》写稿,《河池日报》伴随他走过了20多年的风风雨雨……我当时感触颇深,心想:《河池日报》就像摇篮,30年来,在这个摇篮里,有多少人已经插翅腾飞,也有多少人正在茁壮成长……
(作者系天峨县广电局党组书记、副局长)
新闻推荐
天峨讯
5月16日至18日,全区基础教育学校教学改革试点项目天峨校区强化培训会在天峨召开,全县10所试点学校230多名实验教师参加。
&...
天峨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天峨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