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河池日报结缘,始于一次街头“邂逅”。
那是1984年9月初的一天,我在金城江一书报摊上,发现了几沓还在散发着油墨余香的四开四版《河池日报》,顿时眼睛一亮,信手翻阅开来……
手捧着这份诞生于本土的新颖“小报”,我如获至宝,更被映入眼帘的一则则朴实无华、新鲜贴近的本地新闻所吸引。当时,我在河池钢厂职工子弟学校任教。由于平素爱好练笔写作,这次“偶遇”就像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一样,让我寻觅到了一片新的园地,从此便开始尝试给报社投稿。
1984年11月8日,正式创刊才一个多月的《河池日报》,刊登了我采写的小通讯《山村重现夜明珠》。这是我第一次给河池日报投稿并获得发表的新闻“处女作”,报社给我寄来了5元稿费。记得当时这篇稿件是采通部的韦锦田老师编发的。由于我是初出茅庐的业余通讯员,所采写的题材又是我老家乡下的一件新鲜事,异地写稿投送,没有经过相关部门的盖章确认。为核实新闻事实,韦锦田老师亲自打电话到我所在单位,和和气气地约我抽空到报社来,当面了解稿件的采写经过,逐一询问并核对了文稿中的新闻事实。稿件经精心审改后,被套上醒目的标题边框,以“小通讯”的形式刊发见报。
首次投稿即被采用,我感到无比高兴和自豪,身边的同事、熟人和单位领导对我赞不绝口。大家的夸奖,也给我增添了干劲。从此,我经常利用业余时间,留心采写各类消息,及时给报社投稿。令我意想不到的是,这些不起眼的“豆腐块”、“火柴盒”,却给当时的企业带来了良好的宣传效应和反响。
1986年夏天,恰逢暑假,河池日报社与地委宣传部联合举办新闻报道业务骨干培训班。厂宣传科推荐我参加这期培训班的学习。在为期5天的新闻培训后,我们全班40多位学员被分成10个小组,分别派往各县进行新闻采访实践活动。我与来自环江县团委的覃炳和,雅脉钢铁厂的李汉、天峨县委宣传部的黄英儒一起,被安排跟随指导老师崖方文,深入天峨县开展采访实践活动。期间,我和崖方文老师联合采写的小通讯《来自北京的人——访天峨县幼儿园北京籍教师李晓晶》,于当年9月26日在《河池日报》在二版头条位置登载。
1987年初,《河池日报》别出心裁开辟“3675——读者快电”小专栏,让通讯员或读者利用当时最便捷的“电话发稿”方式,给报社提供新鲜及时的动态消息。报社专用于接听“读者快电”的电话号码为“3675”。当年2月27日晚上,河池钢厂工会、团委邀请金城江火车站、河池汽车总站、东江氮肥厂等三家单位前来本厂开展青年联欢活动。第二天上午,我拨打电话“3675”,以“读者快电”方式,将这次联欢晚会活动的消息口头传递给河池日报,3月1日便在小专栏内见报。这是报社在当时比较落后的通信条件下,创新消息传递方式,增强新闻时效性的一项得力举措。
1988年10月,报社采通部与6家企业联合举办“庆祝自治区成立30周年有奖征文”比赛活动,我与同事黎海新联合采写人物通讯《悔过之后的奋起——记河钢失足青年于希军的变化》,作为征文稿件投送报社,被登载于专栏内。经过评委们的认真审定,这篇通讯入列8篇获奖作品之一。
由于在新闻报道方面业绩突出,1989年1月,组织上把我调到厂党委宣传部担任宣传干事。两年后,因工作需要,我又调到县级河池市委组织部从事党员电化教育工作。直到1995年4月,我有幸被遴选为河池电视台的“开台记者”之一,终于“涅槃”为一名真正的职业记者。
光阴荏苒,薪火相传。我与河池日报的不解之缘,在女儿身上又得到了延续。2004年和2005年的两个暑假,正在大学中文系就读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女儿,在我的联络和鼓励下,到《河池日报》记者部实习。期间,在诸多新老记者的言传身教与提携下,其单独采写或联合采写了五六十篇新闻,刊登于相关版面上。大学毕业的时候,女儿凭借着自己扎实的专业功底和在报社实习期间的实践收获,顺利找到了称心如意的工作。
在《河池日报》创刊30周年之际,回想起我父女俩与报社结缘的往事和经历,不禁心潮澎湃,感慨万千。这三十年来,尽管世事如棋,花开花落,而报社的一代代编辑记者却始终牢记使命,甘为人梯,爱岗敬业,默默奉献。他们与各界读者、通讯员宛如知音,共勉同行,成为大家名副其实的良师益友。
新闻推荐
河池市两大电站获超6000万元退税 根据2013年和2014年两大电站增值税实际税负显示,总退税额接近2亿元
本报讯
为支持水电行业发展,统一和规范大型水电企业增值税政策,经国务院批准,今年2月份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联合下发财税〔2014〕10号文件,对装机容量...
天峨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天峨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