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年前,宜州市屏南乡合寨村一棵百年大樟树下,村民用手中的选票,敲响了中国基层民主政治的开场鼓,鼓声一直传到北京。从“中国第一个村民委员会”开始萌芽的村民自治选举方法、村民议事、村务公开等制度,后来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当中的重要内容。
12月15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蒋树声等领导来到合寨村,走进这个曾为9亿农民进行“民主操练”的“大操场”,实地了解和体验当地群众通过村民自治“直接行使民主权利,依法管理自己的事情,创造自己幸福生活”的点点滴滴。
当天上午,入冬最强冷空气带来了冰冷的寒风细雨。在合寨村,蒋树声沿着30年前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破冰之旅的村间小巷,步行来到大樟树下。迎接蒋树声一行的,是当年村民自治发起人。
“我叫韦焕能,是合寨村果作第一届村委会主任……”有些生涩的普通话,把人们带回那个已被载入史册的日子。1980年2月5日,85个村民在大樟树下,将一张张中国式“草根民主”的选票,投进一个村民家盛米的竹筒里,韦焕能得到85票当选果作首任村委主任。
蒋树声和在场每位领导嘉宾认真听着韦焕能追溯的每个细节,并报以赞许的掌声。蒋树声还与韦焕能等村民自治发起人亲切握手,感谢他们在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中作出的突出贡献,希望他们继续为完善村民自治机制建设,保障基层民主权利贡献力量。
离开大樟树,蒋树声一行继续前往合寨村村委会参观。车窗外,雨中的2千多亩桑田蔗海已到了丰收的好时节,在这片焕发生机的田野上,具有壮乡风貌的白墙黑瓦小楼错落有致,村民自治的不断深化,不但保障了基层民主,还推动了经济发展。1980年至2009年,合寨村人均收入由不足58元提高到4410元,水泥路通村、通屯、通巷,民生和文化设施不断丰富。
在合寨村村委会陈列室,蒋树声驻足在一幅幅珍贵的历史照片和一件件实物前,看得非常仔细。陈列中原始的“村规民约”,是一份三页纸的手写稿,虽然不很完备却让人感到它的分量。讲解员介绍说,当时的村委会集合群众智慧,讨论产生了“村规民约”和“封山公约”,每家每户派出代表按手印后上墙公布实施。
蒋树声一边听一边点头表示赞许。起步于合寨村的中国基层民主,到目前在全国农村已经建立了60多万个村民委员会。蒋树声说,在合寨村,见证了农村基层民主的变迁,感受到了村民自治在推动农村政治、经济、文化发展中所具有的优越性,总结和推广合寨的成功经验,对深化中国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参加纪念中国第一个村民委员会成立30周年暨中国村民自治展示中心落成典礼的国家民政部部长李立国、副部长姜力,自治区党委常委、纪委书记石生龙,自治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吴恒,自治区副主席高雄,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民政部门领导,自治区民政厅厅长陈利丹,市领导蓝天立、谢志刚、刘先明、韦志鹏、黄卫革、秦斌、罗建文、林德宏、覃现超等陪同参观。
(记者
权
晟
李盛勇
沈应佳
见习记者
龙
隆)
新闻推荐
2月18日,由北京服装学院党委书记惠桂芝、校长刘元风率领的考察团一行23人到河池市考察民族服饰工艺品、丝绸等有关产业发展情况。当天,在市委常委、宣传...
宜州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宜州区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