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河池作为少数民族聚居区,拥有丰富的民族文化。去年,河池市在创先争优活动和党组织建设年活动中,挖掘地方民族文化,丰富党员教育的形式和内容,提高了基层党建的教育吸引力和感染力。据悉,去年河池市共举办民族文化活动3000多场,全市67万党员群众享受“文化大餐”。
借力民族节庆活动,依靠民族文化品牌,扩大党建工作影响力。去年,河池市基层党组织依托全市开展“一县一节”、“一月一节”活动契机,整合“三月三”山歌节、壮族蚂拐节、毛南族分龙节、仫佬族依饭节、瑶族祝著节、水族端节、侗族鱼节等民族节庆资源,开展特色党员日活动,在表演中融入党建元素,编制红色节目;依托刘三姐文化、毛南族肥套、彩调表演、傩面表演、渔鼓表演、瑶族猴鼓舞、白裤瑶铜鼓艺术展演、红色文化、长寿文化等,举办3000多场民族文化表演,67万多名党员群众领略独特风情的同时学习了党建知识。
深入村寨,占领农村“根据地”,构建基层宣传平台。去年,河池市开展了民族文化“六进村”活动,即节庆文艺进村、科技文化进村、政策法规进村、感恩教育进村、孝道文化进村、民族团结进村,通过活动宣传党的方针政策,促进社会和谐。据统计,去年全市共开展1500多场次的进村宣传,吸引近10万名群众参与。
依托民族文化人才,创作新颖、独特、有内涵的作品。以三级联创、先进性教育、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创先争优等内容为题材编写1.2万多首山歌、14万多条手机短信和一批彩调剧,挖掘、整理、推广《遥远的百褶裙》、《莫一大王》、《王三打鸟》、《龙女与汉鹏》、《新编山歌唱孝经》等少数民族文艺作品。近两年,全市以民族文化艺人为骨干组建2900多个山歌队和彩调队。
借力民族语言特点,探索“双语”渠道,提高群众理解力。在农村党员大培训、村(社区)“两委”干部培训及远程教育平台中,探索推进了“双语课堂”、“双语节目”。去年共制作43部“双语节目”专题片,开办1.7万堂“双语课堂”,覆盖23.5万群众。
加大民族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搭建党组织开发、宣传、利用、保护少数民族文化的平台。河池市去年建设完善宜州市刘三姐书院、罗城仫佬族博物馆、环江毛南族博物馆、南丹白裤瑶生态博物馆、巴马长寿博物馆、宜州刘三姐音乐喷泉广场、河池革命纪念馆等一批红色民族文化产品创作基地;改造民族新村121个,在少数民族村屯、民族文化组织等领域新建党组织1700多个,新发展少数民族党员4800多名,培训1.7万名少数民族成员。
(记者
蒋娟芳)
新闻推荐
2月21日,宜州市妇联、人民银行、农业银行党员业务骨干志愿服务队到该市屏南乡合寨村开展农村妇女创业贴息贷款整村推进服务工作。当天,现场为54位创业妇...
宜州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宜州区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