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3日上午,记者来到宜州市福龙瑶族乡弄桑村弄晓屯蓝恒华家。蓝恒华和妻子蓝彩值在家带孙女,女儿兰柏不在家,已于前几日到山外大姐帮忙摘桑叶去了。老夫老妻陪记者在门前枇杷树下聊天,夫唱妇随,共话当年往事。
参加三线建设奉献无悔青春
1969年的一天,17岁民兵蓝恒华还在地里参加生产队劳动,突然接到命令,到公社集合,准备开赴环江建设铁路。“我带几件衣服和铺盖,到公社转了口粮,就跟大伙一起出发了。”蓝恒华说,当时并不太清楚上级所指的“6927工程”具体是什么,他们连队接到的任务就是去环江修铁路。这一去就是4年多,环江段工程结束后,他们相继转战黎塘、来宾、柳州马鞍山。
当时的半军事化生活留给蓝恒华的记忆特别深刻。早上6点整,起床号一响,立即爬起来洗漱吃早餐,然后下工地。“我们在这边做活路,大喇叭在那边响,说哪个连队大干苦干,超额完成任务什么的,号召大家迎头赶上。”蓝恒华说,在值夜班时,他还“有幸”背了几次枪。按他的叙述,应该是一支56式半自动步枪。“里面装有5发子弹。”蓝恒华说,当时他们的主要任务是搞工程,站岗时也没发生过什么意外,所以,他一枪也没放过。
蓝恒华告诉记者一个关于枪的小插曲。女儿兰柏参加民兵训练回来,说其他科目都好,就是打枪打不准。蓝恒华说,为什么打不准呢,不就是跟打鸟枪(以前当地自制的一种火药枪,现已被禁用)一样吗?兰柏委屈地说,我什么时候摸过鸟枪啊。一家人哈哈大笑。
女承父业遇事勇敢冲锋上前
虽然这次没遇上兰柏,但通过前几次的接触和其父母的介绍,这位话不多,而且还有点腼腆的“80后”,并不是想象中的“农村妇女”。
据介绍,凡是弄晓屯里的乡亲有什么事情,兰柏总是不请自到,在一边默默地帮忙。村里有红白喜事,每家都出一个主事人来帮忙是弄晓屯的传统。除了兰柏天生一副热心肠外,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兰柏的丈夫长年在外打工,孩子还在学校读书,如果她不去就没有人“上阵”了。
在营救空军飞行员之前,弄晓屯也发生过一次爆炸引发山火的事件。那是地质队在进行勘探作业时,机械不慎发生爆炸,引燃了山上的树木。当时兰柏在家里做家务,听见一声巨响后,出门张望,看见山头火光冲天,立即抓起一把柴刀,和父母一起,跟村民往爆炸地点奔跑,急行军上山,砍下树枝灭火。“几个地质队员被烧得一脸发黑,兰柏给他们递水时,发现他们的手还在颤抖,就跟他们说,火都扑灭了,你们还紧张什么。惹得参加救火的村民都笑了。”说起女儿兰柏,蓝恒华夫妇脸上洋溢着满意。
自治区党委、政府给蓝恒华一家三口奖了3台电视机,在当地被传为美谈。蓝彩值笑着说:“我们家做什么最积极,如果老三也在家,那我们就能得到4台啦。”
勤奋持家自得其乐
蓝恒华、蓝彩值夫妇共有3个儿女。大女儿嫁到山外;二女儿兰柏招婿入赘,有一个孩子;小儿子长年在外打工,儿媳在家。
“我们家4.4亩土地(含0.36亩旱田),要养活一大家子人。”蓝彩值说,现在二女婿和小儿子在外打工,丈夫不时在附近打点零工,才勉强维持家用。“那几亩田地,不够我们做两天,一年到头,能收1000多公斤玉米。”蓝恒华说,现在他偶尔在村子附近帮人砍树扛树,有时一天能挣五六十块钱。蓝彩值则在家养2头牛,2匹马,还有十几只羊。一家人的日子过得很充实。
“只要做事对得起良心,家庭和睦,比什么都强。”这是这对老夫老妻的共识。
(记者
韦学铖)
新闻推荐
河池市第一人民医院引进多导呼吸监测系统,对鼾症进行检查和治疗,为鼾症患者带来了福音。鼾症即打鼾,是人们在睡眠中常见的一种现...
宜州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宜州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