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河池 今日宜州 今日南丹 今日天峨 今日凤山 今日东兰 今日巴马 今日都安 今日大化 今日罗城 今日环江
地方网 > 广西 > 河池市 > 今日宜州 > 正文

请您阅读厚重的宜州 写在大型文史书籍《宜州文史两千年》成书之际 □ 洪良鸣 伊仁然

来源:河池日报 2021-01-30 05:55   https://www.yybnet.net/

1956年12月17日宜山县文艺宣传辅导队全体队员合影留念。

彩调名家韦善才和戴云中在排演。

上世纪60年代培训农村文艺骨干。

装饰一新的宜山老街夜景。

中山公园内修建于1927年的八角楼。

为纪念黄庭坚修建的山谷祠。

在广西地理坐标上,宜州,居于中部偏北方位,是黔桂联结重要纽带。通达便捷的水陆交通条件,很早就使之成为商贾云集和兵家必争之重镇。

在中国5000多年人文历史版图上,宜州,应该是一个不可忽略的地方。2100多年的建县史、600多年的庆远府治所驻地,累积起一方水土的历史骄傲和文化自信,演绎了神秘莫测的风雨沧桑!

宜州正式有人文历史记载应当早于始设县制的公元前111年,但极可能只是只言片语零星散见于断简残牍之中。汉代以后直至宋代中后期一千余年间,宜州地域上发生了许多历史变革,行政区划频繁调整,经济社会不断向前,各种思潮观念生生灭灭,官宦、商贾、文人、墨客、三教九流来来往往、络绎不绝。1265年设置庆远府以后,作为府治之地的宜州就更加热闹了。地理位置的优越带来了中原文化传播的便利,文化人士的游历流寓洒播着文明的种子,科举成名出士入仕的宜州人接通了家乡与官宦地之间联系,一代又一代原著居民为了改变命运追求美好生活而奋斗不息,一向被外人称之为烟瘴鄙陋、猺蛮之地的宜州变得一天比一天丰富和生动起来。新中国成立后,宜州更是精彩纷呈,面貌日新月异。

翻阅宜州历史,众所周知和津津乐道的是:生长于风景如画的下枧河边的壮族姑娘刘三姐,踏着美妙动人的歌声翱翔八桂大地,留下了“如今广西成歌海都是当年三姐传”的神话传奇;三元及第的冯京从宜州一路跋涉,最终登上了宋朝的庙堂,写就了人生不同凡响的篇章;独步诗书峰巅之上的江西派诗祖黄庭坚,因得罪当政者被一贬再贬,从京城来到宜州,最终魂断南楼却意外成就了宜州的声誉;一路风尘仆仆而来的明代大旅行家徐霞客,游罢南山又上白龙洞,忘情于宜山奇山秀水幽洞之间,缱绻整整一个月之后才依依西去,留下了两万三千多字的日记;抗日烽烟中辗转到来的国立浙江大学,在城东标营简陋茅草房里坚韧地琅琅吟诵国风,把求是精神刻写进烽火岁月里;从白雪皑皑的康藏公路施工地走下来的韦江歌,将一大捧的荣誉勋章藏之箱底,甘愿在偏僻的北角村里当一辈子普通平凡的农民;为寻求平安稳定的日子毅然冲破陈旧观念开创村民自治先河的屏南合寨村,在中国宪法发展史上留下了浓重笔墨因而昂然走进了共和国史册……宜州,中国版图上一块弹丸之地,同样演绎了许许多多让人侧目令人惊叹的故事,延续着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文化血脉,构筑成五彩斑斓、让人魂牵梦绕的家园。

昨日之日,已为历史;一切过往,皆成序章。宜州2100多年的历史是一轴厚重悠远的长卷。这其中,隐藏着千万个春夏秋冬的日升月落、风霜雪雨,包含着壮、汉、瑶、苗等民族人民的奋斗抗争、血泪恩仇、喜怒哀乐。这其中,既有真善美,也有假丑恶;既有凄美动人的亲情爱情,也有血腥残暴的战争仇杀;既有风调雨顺进步和谐,也有倒行逆施狰狞恐怖。而最终的主流乃是真理战胜谬误,正义战胜邪恶,光明战胜黑暗,团结战胜分裂,正所谓“人间正道是沧桑”。

对于历史,古今中外,有着许多认识和看法,有些得到了普遍认同,如“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读史使人明智”“忘记历史意味着背叛”“历史是教科书、是清醒剂”等等。回望历史,品鉴往事,从中可以增长知识、丰富智慧、获得启迪、受到教育、引起警醒、感受愉悦、享受审美。事实上,信息时代之前的绝大多数历史,一般存在于文物古迹和众多文献资料中,也有的存在于人们的口耳相传里。宜州的历史也是如此,正像奔流不息的龙江,带走了无数风花雪月、春华秋实,也留下了一些或浓或淡的痕迹印记。

但遗憾的是,由于种种原因,今天,我们在宜州3800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寻觅2100多年历史的古迹已是依稀渺渺,尚能见到的专门记载宜州历史的古籍也寥寥无几;即使偶有二、三卷,其中记载汉唐及其之前的宜州史料更是凤毛麟角。称得上宜州史书的大概只有乾隆十九年(1754年)和道光八年(1828年)编撰的两个版本《庆远府志》、民国初年编纂的《宜山县志》。一些官员、文人等所编著的诗文及有关书籍也记录一些史实,如明代李文凤的《月山丛谈》、清代庆远知府商盘在宜州期间的系列诗作等等,这些也可以作为正史的补充和参考。而能够体现宜州悠久历史的文物古迹已是屈指可数,人们比较熟知的大概只有白龙洞里的五百罗汉名号碑、城北古城峒的铁城遗址、城东的四牌楼等少数几个。

岁月更替,时代变迁,有多少往事已淹没在岁月风尘中,又有多少历史的痕迹被时光深埋,幸存下来的只是沧海一粟,因此要了解民国以前宜州的历史,是需要花费相当大的功夫的,而且不一定如你所愿。比如,要找元朝时宜州资料,即使掘地三尺也将所获甚微,因为关于宜州近百年元朝历史的记载几乎为零。对于宜州古代历史,我们只能觅读,只能在寻寻觅觅、细细搜集、不断挖掘中,一点点去发现、去梳理、去判断、去综合、去还原。另一方面,对于个人而言,面对浩繁的历史,并不是每一页都值得关注、值得品味,唯有用心觅读,才会获得想要的东西、有价值的东西。真应该感谢那些记录下宜州昨天的人们,也应感谢那些妥善保存着历史的人们,更应感谢那些创造了不平凡历史的人们。因为他们,我们今天才有可能眺望过去,感知历史;因为他们,我们才能隐约可见本来,满怀希望走向未来。

1955年12月,宜山县政协成立之后,一直坚持开展文史资料工作,自觉承担“存史”的职能,发挥着“拾遗补缺、匡正史误”的作用,持续不断地亲近历史、珍视历史、挖掘史料、整理历史。随着政协文史资料工作重心的变化和领域的拓展,2017年初夏,在宜州区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宜州政协决定以原《宜州文史》部分文稿为基础,广泛发动政协文史研究员、文史爱好者和各界人士,搜集整理千百年来宜州各行各业历史资料,全力编纂《宜州文史两千年》。全书按照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军事、生态等方面收集资料,分成历史概览、政事辑存、农业农村、工业企业、商贸金融、民俗民风、卫生技科、文教体育、交通邮电、风潮战事、人物春秋、逸闻杂记等十五个篇章编排。经过全区众多文化人士和各乡镇各单位部门,以及社会各界三年多共同努力,一部共收录近400篇文稿、700多幅照片,约200万字的大型文史书籍呈现在世人面前。

政协文史工作无需完整记录历史,但是所征集到的文稿无一不是历史的真实反映,它们从多个侧面、多个层次、多个视角反映历史的足迹,或深或浅,或浓或淡,或短或长,或直或弯,引领着读者去聆听历史的诉说。编者们不做历史的评判者,对于历史上所发生的事情少作评论、不抒感情,但从以社会责任、人性良知和传统美德为尺度选录的文稿中,依然可以品读出蓬勃的正能量,让人读后不禁有在龙江边上迎风发出“逝者如斯夫”的感叹——

历史总是渐行渐远,文化却始终温暖可触

牵动人心的是跌宕起伏悲欢离合的故事

陪伴前行的还有深厚绵长温暖柔情的精神滋养

乡愁如烟似雾,家园梦想花开

宜州的故事依然继续,一路将演绎更加绚丽的华章

虽然我们没有出生在宜州,却有幸与这座千年古城结缘。行走在田间小道上,穿行于老街旧巷间,走进到市井农家里,无时无刻不感受到宜州美好优雅的自然生态、善良纯朴的民风民俗、勤劳勇敢的精神意志、团结包容的宽阔襟怀、开拓创新的胆略气魄。我们知道,这些背后,其实就是2100多年历史积淀的潜移默化,是地方优秀传统文化长期的濡染熏陶。不知不觉间,“久住他乡即故乡”之情已悄悄在心中滋长。——这就是我们生活的家园,就是我们可爱的故乡,我们都是宜州人。延续宜州千年文脉,谱写时代文化新篇,提升民族文化自信,我们责无旁贷、义不容辞。这是文化自觉应有的行动,更是文化担当应有的情怀。希望这套书能帮助您深入阅读厚重的宜州,更愿意相信明天的宜州因为有你而更加精彩。

新闻推荐

河池为柑桔产业做大做优提供保障

本报河池讯(记者/廖庆凌)连日来,在河池市宜州区德胜镇的广西畅枫果业有限公司生产车间,5条选果生产线上,200多名工人忙着分拣...

宜州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宜州区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评论:(请您阅读厚重的宜州 写在大型文史书籍《宜州文史两千年》成书之际 □ 洪良鸣 伊仁然)
频道推荐
  • 硬地上铺砂子种草植树业主质疑小区绿化造假 事发柳州市颐和家园小区,林业园林部门称不符合绿化规范已叫停施工
  • 钦州港海关与钦州港同频共振10年 建设国际一流港口 打造对外开放高地
  • 万亩茶山变“金山”
  • 产业旺 乡村兴
  • 容县群众体育 风景这边独好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