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0日晚,著名历史学家、党的十三大代表、中国秦汉史研究会原副会长,山东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安作璋先生因病去世,享年93岁。从事史学研究60多年,安作璋在中国古代史、历史文献学等方面有着很高的造诣,并成为中国秦汉史研究领域的扛鼎人物。用一生做学术研究,安作璋在重温历史的同时也闪耀了史学界。记者许倩
学生察应坤忆恩师:为人亲切,为学严谨
半夜得知安作璋先生去世的消息,安作璋的学生、山东大学博士研究生察应坤感到非常悲痛,“悲痛袭来,顿觉失去依靠”。如察应坤所回忆,自1997年上大学以来,安作璋先生对察应坤的帮助不仅体现在学术方面,也体现在生活上。
“我从1997年大学本科开始,就跟着安老师学习,因为都是菏泽人,我跟安老师还有一种特别的老乡之情。”察应坤回忆,自上学那时起,安老师就对学生关怀备至。“上大学时,我们创办了学生学术性刊物《学史》,主要是为青年学子提供学术锻炼的平台。安老师为刊物题写了刊物名称,并以‘士不可以不弘毅’题词鼓励学子孜孜以求学术的进步。”
后来,察应坤考博时的推荐信也是安老师亲笔写的。“虽然内容不长,但安老师改了好几遍,又亲手写了下来,用了整整一个小时。”察应坤回忆,安老师教学授课非常受欢迎,给学生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当时上课时报告厅都坐满了,包括门外也挤满了人。”
在学生察应坤看来,安老师的治学具有大家风范。“安老师治学主要的精力放在秦汉史和齐鲁文化方面,既具有微观上严谨的学风,也注重宏观上的历史研究观。既讲求乾嘉学派那种对于史料的推敲、认真,也具有浓重的家国情怀,对国家振兴有着强烈的知识分子责任担当。”
对于学术研究,安老师严谨细致、字斟句酌。察应坤回忆,安老师最看重学生的勤奋和认真。近些年,察应坤出了三本专著:《周自齐传》《王鸿一传略》和《吕后传》,安老师为其中两本书作了序,一本作了推荐,并评价这三本书填补了山东历史研究的空白,为山东地方史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材料和新的视角。
让察应坤印象深刻的是,安老师对其中内容的修改和对学术的严谨。“《王鸿一传略》之前的副标题是‘毕生余瘁为民生’,安老师将其改为了‘毕生尽瘁为民生’,从‘余瘁’到‘尽瘁’是一个非常大的升华,通过改一个字就让文章的层次提升了。”
此外,安老师对《吕后传》的创作也提出了建议。“《吕后传》属于秦汉时期的范围,老师对这段历史比较熟悉,在创作中也提出了很多意见,也很中肯地做了评价。”察应坤回忆,“在写吕后的史料挖掘时我写到了‘凤凰涅槃’这个词,安老师告诉我说‘涅槃’是佛教用词,当时佛教的词语还没进入中国,对于形容吕后的人生是不合适的。”
退休以后,安作璋一直进行学术研究。“安老师主要从事秦汉史专门史、齐鲁文化和中国通史、运河文化史等方面的研究。”察应坤告诉记者,安老师一直有锻炼的习惯。“每天早晨五六点就起床,然后到山师校园里去转一圈,晚饭后再去校园转一圈,始终坚持。”
同事、家人朱亚非追忆:笔耕不辍,活到老学到老
作为从事历史教学的同事,也是女婿,对于安作璋老师的去世,山东师范大学历史与文化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朱亚非感到十分意外。“没想到,本来身体还可以,感觉很突然。”
在朱亚非看来,安老为人热情。“别人找他帮忙他都会尽心帮助”。对待自己要求严格,工作非常认真、刻苦。“每天坚持读书、写书和锻炼,直到去世前一天也是如此。”朱亚非告诉记者,最近这段时间,安老师还在进行两本书的创作,最终却没能完成。“时间比较紧张,家人一直劝他注意休息,他做习惯了,每天都是这样。最近一直在看稿,一本是关于山东杂技史的图说版,还有一本关于传统文化方面的研究。”
从1951年进入山师开始,安作璋不断推出历史研究成果,一方面是秦汉史研究,还有就是山东地方史研究。“他是中国秦汉史研究会的创始人之一,在秦汉政治史、人物史方面研究很有影响,也是建国以后山东地方史研究的开拓者之一,12卷600万字的《山东通史》等大部头书都是他主编的,他对地方人物事件长期都有关注。”朱亚非回忆,在研究的同时,安作璋也推动了学校的学科建设,比如山师齐鲁文化研究院入选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就与安老师的努力分不开。
此外,安作璋还将地方历史研究与经济发展旅游文化建设联系起来。“比如研究徐福东渡对龙口、琅琊等地引进外资、文化建设做了贡献,此外对商都文化和孙膑的研究也对地方文化做出贡献。”
做学术研究的60多年也是教学的60多年。从1951年开始教学,退休后又被返聘,安作璋直到去年还在给研究生上课。朱亚非回忆,对于学生,安作璋既严格又宽容。“给学生改论文都是一个字一个字地改,连标点符号都给改过来。对待学生薄弱的地方又及时鼓励。”
作家魏新忆史学大家:对家乡情深,有传统学者的精神
“我的一生非常简单,可用六个字来概括,那就是读书、教书、写书。”这是安老师对自己人生的概括,确实,他在学术方面的研究深厚,也被业内学者所敬佩。
作为晚辈和安教授的老乡,作家、诗人魏新对安老师的去世深感惋惜。“安老师作为史学大家,也代表了一代学者对学术的严谨。”魏新告诉记者,“安老师是我非常敬仰的前辈,在汉史这方面有很深的造诣。安教授对汉史、尤其是对西汉的研究,学术价值非常高,现在研究汉史绕不开安教授的成果。”魏新感叹,安老师对于家乡的感情也非常深厚。“安教授还是曹县县志的顾问,前后几个版本他都是顾问。”
“安教授对西汉的研究非常透彻,在他身上有着传统人文学者的精神,这种精神也能激励后人去研究历史。能这么多年静下心来研究历史,守着孤寂和寒窗踏踏实实地做学问,非常不容易,值得我们尊敬。”魏新回忆。
安作璋
1927年1月生,山东曹县人,1951年齐鲁大学文学院历史系毕业后,被分配到山东师范学院(今山东师范大学)历史系工作至今。一直从事中国古代史、秦汉史、山东地方史、齐鲁文化史、历史文献学的教学与研究工作。历任助教、讲师和教授。
生平成就
研究治学60年著作等身
安作璋从事治学与研究60多年,是新中国成立后,最早从事秦汉史研究并取得卓越成就的著名史学家,其论著曾受到史学大师郭沫若先生的赞赏,被日本学者誉为“秦汉史之大家”。
从20世纪80年代始,安作璋践行司马迁“通古今之变,究天人之际”的治史思想,主张治史贵在乎通,其研究范围逐步拓展到通史、地方史、文化史、文献学等领域,也著有众多史学著作。主要著作有:《汉史初探》《两汉与西域关系史》《班固评传》《秦汉农民战争史料汇编》《秦汉官制史稿》等,其中《秦汉官制史稿》被学界评价填补了断代官制史方面的空白;《刘邦评传》被学界评价为“不仅是刘邦个人的传记,而且还是一部翔实的西汉开国史”;《山东通史》被学界评价为“地方史研究中的开创之作,是近年来历史研究的突出成果”。
新闻推荐
“铁军将才”朱程:为掩护主力英勇牺牲为了民族复兴·英雄烈士谱
英雄已逝,精神永存。浙江南部小城苍南,每到寒暑假或清明时节,一批批中小学生及各界人士都会来到“铁军将才”朱程烈士故居,缅...
曹县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曹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