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将“交通民生工程”列为菏泽十大民生工程之一,持续深入地推进农村公路“村村通”,坚定不移地加快“农村公路窄危桥”改造……一项项民生承诺陆续收到回音,许多老百姓从中尝到了甜头。
路史改变历史
“以前雨雪天,谁家没双‘胶鞋\’,压根出不了门!要是路远骑自行车,不带根大铁钉一样走不了,车瓦里塞满的泥巴有时木棍都投不下来……”日前,在鄄城县郑营乡前董湖村,今年60岁的李景瑞对记者说。
在广大农村,像李景瑞这样的经历算是一种不大不小的“苦”,而如今再说起来已是付之一笑——因为有了农村公路“村村通”工程,有路的地方基本没有了坑洼积水,农户人家的“胶鞋”仅仅在农田浇灌时才能见到,自行车也被电动车替代。
在鄄城县凤凰乡郑庄村,村民郑崇山今年刚买了一辆电动三轮车。他说,以前收麦子、玉米棒子,用地排车要费“老辈子劲”,早想买辆三轮车,可在老土路上一样很费劲。“现在公路不但修到家门口,也修到了田间地头,还是开车省劲!”
据悉,继去年菏泽市农村公路通车里程达到1.85万公里后,今年全市计划建设农村公路600公里,实际开工建设820公里,已完工690公里,40余个行政村结束了不通公路的历史。
公路改善出路
路改善了生活,也改善着生产。在农村,许多地处偏远的村庄因为脚下通了柏油路,头脑里也通了发家致富的“出路”。
东明县焦园乡斜辛庄村地处偏远地区,因交通不畅,信息闭塞,农村经济发展缓慢。不久前,随着“村村通”农村公路延伸到这个村,村民黄军旗一心想发家致富的“出路”也变了。
“以前,因为没路,种菜走不出去,只能来往外地‘倒腾菜\’,颠簸劳累,还挣不了几个钱;现在,公路修到了村里、地头,种菜也成为一种可能。”黄军旗说,有了路,“贩”就不如“种”了!今年,气魄颇足的黄军旗一种就是80亩菜,并且买了一辆小轿车,在各地联系业务,收菜的汽车一直开到田间地头,为他带来20余万元的收入。
因农村公路而改善农民致富思路的事例,东明县并非只有一个斜辛庄,菏泽市也并非只有一个东明县。巨野县田丁路上的木材加工区、单县龙杨路上的家禽养殖区、牡丹区佃李路上的大蒜种植区……在这些地方,一批又一批的农民开始“借路兴业”。
危桥变成新桥
菏泽河沟多,桥也多,因年久失修,其中一部分已成为“危桥”。如今,随着全市“农村公路窄危桥改造”工作的推进,座座危桥换新桥,喜悦填满了老百姓的心坎。
“桥栏没了,桥面塌了,过辆拖拉机都能‘看\’到桥在打颤!”在成武县张楼乡张楼村附近,一位村民回忆那座始建于上世纪80年代的砖拱桥时说,桥的另一头就是学校,村里人最担心的是孩子们上下学出事。如今,“农村公路窄危桥改造”的春风吹向这里,吹来了一座钢筋混凝土大桥,也吹走了当地群众的担忧。
同样圆梦的还有东鱼河成武县白浮图镇袁庄桥附近的群众。袁庄桥全长140多米,其中60多米桥面断裂坍塌,当地群众用不足两米宽的薄铁板架连通行,经常发生事故,周围的群众做梦都想建一座新桥。袁庄新桥建成通车那天,周边群众敲锣打鼓,燃放鞭炮,仿佛过年一般……
据介绍,今年全市开工改造农村公路窄危桥34座,目前已完工16座,其他工程将于年底前全部完工,届时将有更多群众从中受益。 记者李强
新闻推荐
...
成武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成武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