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姜培军
文章千古事,甘苦寸心知。宋长征自言是“一个喜欢文字的农民,一个行走于网络的业余乡土写手”。乡土是他散文的根基,乡亲是他散文的血脉,乡村是他散文的灵魂。对家乡的一切情感,都透过他的笔触自然而然地流淌开来。
白天理发 晚上码字
洗、剪、刮、吹……经过多年的历练,宋长征已经成为一名颇有名气的理发师。在记者看来,他理发技术之娴熟、待客之从容,远远超过了与人交往。
1997年,他和拥有一手理发手艺的妻子结婚,随后在成武县孙寺镇开起了理发店。2007年,他买来电脑,开始涉足网络,创作乡土文学。从那时候开始,他便对妻子做了一个承诺:写作绝对不耽搁理发。“因为理发是正事,是主业,是一家人的饭碗。”宋长征说,为此,他常常“一心二用”,一边为顾客理发,一边在脑海中对文章进行构思。有时候,创作灵感来了,他会利用为顾客洗头的空档,抓紧时间在纸片上写几句。每天晚饭后睡觉前,是他的集中创作时间。采访中,记者从他的电脑桌下“翻出”一摞厚厚的学生作文本,上面密密麻麻地写满了文字,这便是宋长征的创作成果,字里行间记载了他付出的心血和汗水。从发表《香附子的纠缠》开始,他的写作越来越熟练,到2009年的时候,他每月便可以在刊物上发表七八篇文章。
文章千古事,甘苦寸心知。宋长征自言是“一个喜欢文字的农民,一个行走于网络的业余乡土写手”。几年来,宋长征笔耕不辍,一篇篇散发着泥土芳香的美文纷至沓来。
作为一名理发师,宋长征的创作之路异常坎坷,他曾经不止一次地遭人嘲弄、讽刺过。有人看他创作,会“意味深长”地说:“你应该学记账而不是瞎胡写。”当他的文章接二连三地发表时,有人说:“你高一毕业,能认几个字,你发表的文章是抄袭的吧。”……对此,宋长征总是微微一笑,不解释,不争辩。成功是对嘲讽者最好的回击,随着宋长征发表的文章越来越多,名气越来越大,一些流言蜚语像太阳下的泡沫一样不攻自破。如今借书、请教的人会不时找上门来。
将作品焚在母亲坟前
农民生活在乡村里,乡村生长在泥土上。乡村很小,但养育着生于斯长于斯的万千子孙。宋长征将小小的村庄浓缩成一粒颗粒饱满的粮食,这让人们住进粮食成为可能。
采访中,宋长征将一本《住进一粒粮食》送给记者。书的装帧简洁大气,没有花里胡哨的插图,没有故作惊人之态的设计,三分之二的黄,配三分之一的白。黄是泥土的黄,衰草的黄,成熟玉米的黄;白,是袅袅炊烟的白,淡淡白云的白,盛开棉花的白。“这本书从头到尾的设计编排,我都参与了。”宋长征说。手捧《住进一粒粮食》,记者深知它的份量和不易。去年,就在这本书进入最后的出版准备阶段时,宋长征的母亲住进医院。在陪护母亲时,他用手机短信随时和出版社编辑保持联系。2013年10月,他人生当中第一部结集作品出版面世,而亲爱的母亲却永远离开了他。拿到第一本书,宋长征便将其焚化在了母亲的坟前。
9个月后,宋长征凭借这本书成功入围第三届泰山文艺奖(文学创作奖),该奖项是由省委、省政府批准设立的全省文艺界最高规格的政府奖。荣获此奖,对宋长征来说是一种肯定也是一种激励。著名作家、茅盾文学奖获得者张炜这样评价他:“长征筑文,一砖一瓦皆来自乡野深处。他是一个职业理发师,一个大地的守望人,一个不倦的书写者。他以特别的口吻、声色讲述乡村,语言充满灵性,诗情触及心灵。”
诗意乡村的绝唱
“乡村是我书写的源,是一条永远不会干涸的长河。”宋长征在《一只虫子对核的剖解式记忆》中这样写道。砖窑里的挥汗如雨,田野上的辛苦劳顿,城市里的漂泊辗转,这些经历都让宋长征对故乡、田野、村庄、亲人有了更深刻的觉醒与思考。
一扇柴门,一片老瓦,一把犁杖,一口风箱,一张织布机,一个泥火盆,一台石磨,一口水井……宋长征散文中的意象,都是鲁西南地区司空见惯的物什,普通而寓意饱满。而他的文字就像三月的春雨,既温柔细腻又充满张力、富有诗意。
而这一切都是源于他对乡村的爱。
采访中,宋长征不止一次说自己非常喜欢韩东的一句诗:“我有过寂寞的乡村生活,它形成我性格中最温柔的部分。”乡村也是宋长征心中最温柔的部分。作者笔下的乡村是鲜活而生动的,不仅仅是风,是雨,是烟青色的黄昏,在那方落寞的村庄里,有更多血脉相连的亲人。《住进一粒粮食》里,母亲身负一只硕大的草筐,从这头到那头,夕阳西下时,饱含深情地拂一下庄稼的叶子,就像抚摸孩子的额头。拔草时,父亲站在田埂上重重地咳,母亲汗水湿透衣衫。宋长征深情的书写不仅让读者想起自己曾经生活过的村子,想起那里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想起还在乡下辛苦耕作的父母,想起他们的皱纹与白发。《篱笆青青》中,他写到,篱笆像一条绿色的丝带,圈住乡村的暖,拴住庄户人家的脚步,拴住千里万里之外游子的心房。你见过山的险峻,见过海的宽广,不一定见过一围小小的篱笆,纤细、温柔,一如母亲慈爱的眼神。短短几行,字字生香,温润如玉。这样的情感还散落在《柴门风雪》、《犁杖:最后的方舟》、《风箱:村庄柔软的呼吸》、《胞衣》、《一块砖老了》等等篇目中。
乡土是宋长征散文的根基,乡亲是他散文的血脉,乡村是他散文的灵魂。对家乡的一切情感,都透过他的笔触自然而然地流淌开来。著名散文家,冰心文学奖、老舍文学奖获得者石耿立说:“长征的文字是一种陪伴,也是一种土地的诗意。土地养活了历史和炊烟,长征的文字给我们的也是一种养料,肥沃人的养料。”著名作家、评论家杨献平说:“宋长征的散文写作,体现了作家对曾经的乡村一种强大的内融力。这些作品能够唤醒人们很多记忆,尤其在这个消失与篡改的年代。”
宋长征是幸福的,他曾经说过写作的过程也是在寻找一种感觉:“释放的感觉,减压的感觉,重生的感觉!”他说,乡村是他永远的胞衣,他对乡村的书写还会继续下去,无论采取什么表达方式。 
新闻推荐
本报讯 (记者 敏静 实习生 郭阳阳)8月19日,成武县县长耿振华带领各县局负责人做客“市长热线”,就群众咨询的大学生自主创业扶持政策、农民工工资发放等问题进行认真交流解答,这是“市长热线”首次邀...
成武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成武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