菏泽新闻 曹县新闻 单县新闻 定陶新闻 成武新闻 巨野新闻 郓城新闻 鄄城新闻 东明新闻
地方网 > 山东 > 菏泽市 > 单县新闻 > 正文

悠悠芦苇情赵家琦

来源:济宁日报 2017-08-25 09:42   https://www.yybnet.net/

这些年,每当秋收过后,我总会看到这样一种以前不曾有的景象:满地的庄稼已收割完毕,辽阔的大地脱去了臃肿的外装,人们放眼望去,大地一览无余,显得格外静寂空旷,但长在田埂或沟渠里的一行行、一片片已经干枯的芦苇却仍在原地无精打采的站立着。它们低垂着如霜似雪的头颅,枯黄的身躯不停的在风中摇晃着,似乎像一群无家可归的孤儿,呼唤人们将它们也像庄稼一样收割回家。可人们却像麻木了似的,面对芦苇的千呼万唤,不仅仍无收割之意,甚至连看它们一眼的情意都没有,任由它们在田埂或沟渠内自生自灭,最后沤烂于泥土。

看着如今芦苇的凄惨下场,一种对芦苇的怜悯之情,便时常弥漫于心头。由芦苇生发的许多往事,也像电影片段似的,在我脑海中浮现。

我的家居住在微山湖西岸一个叫赵楼的村庄。在我们这里的大地上,生长最多、家族最庞大的植物就是芦苇。由于水源充沛,不仅微山湖里长满了芦苇,就连原野上所有沟渠、河汊都有它们的身影。

芦苇全身都是宝,用芦笋为原料做出的“芦笋罐头”甜脆可口,在市场上十分畅销。芦杆的用途更广,既可编席或其它工艺品,也可造纸或当做建筑材料,最低价值也可做烧火做饭的燃料。用芦花做枕芯,又柔软又舒适,是高档的床上生活用品;用芦花编织的“毛窝”,冬天穿在脚上既舒适又保暖,而且不管下雪下雨天,人们都照穿不误,至今为人们所留恋。

由于芦苇的用途十分广泛,历来是人们生活的重要依靠,特别在生活困难时期,芦苇简直就是人们的“救命恩人”。那时,每当芦苇收割季节,村里的劳力争相下湖割苇。割来的芦苇,质量差的当做烧火做饭的柴草,又高又直的便打掉叶子,捆成个子拉到集市上卖钱。很多乡亲嫌本地市场价格低,往往用平车拉着芦苇,徒步数十里甚至数百里路前往丰县、单县、定陶等县去卖。他们风餐露宿,来回一趟要一两天甚至三四天时间。虽然十分辛苦,一平车芦苇也仅仅能卖200元左右,以现在的眼光,200元钱也许不算什么,可在当时却是一笔不小的收入。

记得1968年12月,正在四川工作的我,曾回家探了一次亲。在家里,我发现妻子和儿女们的生活十分艰难,全家人不仅吃不饱穿不好,妻子身上竟连一分钱的零花钱都没有。面对家中的生活窘境,我当时羞愧难当。我想,我是一个男子汉,又是一个国家干部,竟让妻子儿女受苦受难,这像什么话!无论如何,我要利用在家的这段时间,想办法为家庭弄点钱,改善一下妻子儿女们的生活。

好在当时湖里的芦苇已经成熟,我决定下湖割苇。我带着窝头咸菜来到湖里。当时湖里的水位有半米多深,又正值初冬季节,天气已十分寒冷,割苇之艰苦可想而知。但为了家庭的生活,再苦再难我也要咬牙坚持。我白天割,晚上也割,往往割到晚上十一二点钟,全身冻得瑟瑟发抖,才回到自己用芦苇搭成的庵屋内休息。

经过三天三夜的连续苦战,我捆了470多个芦苇个子,然后又找了只木船,独自一人将这些芦苇几经倒腾运回家中。由于假期已满,我来不及将芦苇出售,就急忙起身返川。过后我给妻子写信询问芦苇的事,妻子在回信中高兴地说,芦苇已全部卖完,共卖了1200多元钱。那时的这些钱恐怕相当于现在的三四千元,为改善家庭当时的生活窘境,确实起了天大的作用,难怪妻子在来信中表扬我“劳苦功高”。

在六七十年代,人们不但吃不饱肚子,连烧火做饭的柴草也很困难。那时,庄稼的秸秆大部分被生产队留作牲口的饲料,能分给社员做燃料的极少,大部分燃料要靠人们拾豆茬、麦茬和树上掉下来的干棒,用筢子搂树叶、用镰割野草来解决。在境况下,每年秋收后,沟渠、河汊内生长的芦苇,也自然成了人们争相收割的极好燃料。

地里的庄稼刚一收完,人们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去割沟渠、河汊内的芦苇,稍有迟缓就会被别人割光。我那时虽在乡政府上班,却也时常加入抢割芦苇的行列。

每年秋收后,都要拿起镰刀到各沟渠、河汊收割芦苇。芦苇割倒后,先摊在路边晾晒,晒干后再捆成个,用平车拉回家垛起来。记得那时,我每年都要割二百多个芦苇垛在家里,往往一整个冬天都烧不完。改革开放后,几乎家家都用上了煤气灶、微波炉等现代化厨房用具,以往烧柴草的土灶也大都被拆除。这样,多数人们对长在沟渠河汊的芦苇就不再收割了。但我却不同,虽然我家也用上了煤气灶等现代化厨房用具,可土灶仍未拆除。每年秋收后,我仍要拉着平车,去各沟渠收割成熟的芦苇。

芦苇是一种很好的燃料,它点燃后烟雾少、火势旺,做饭快捷。再说,这么多的芦苇没人收割,让它们白白在沟渠里自生自灭、沤烂于泥土,实在太可惜。更何况,煤气需要花钱买,而芦苇却是天赐燃料,用芦苇做燃料可以节约一大笔生活费用,何乐而不为呢?就这样,我家用芦苇烧火做饭的生活方式,一直延续到2015年方才结束。之后,因为我的年龄越来越大、体力不支,才拆除了土灶,结束了用芦苇烧锅做饭的历史。

如今的人们,已不再把芦苇当做维持生活、增加收入的重要依靠,就连烧火做饭,也不再把芦苇当做燃料。到企业打工,一个月的工资收入就达数千元,用煤气灶做饭又卫生又快捷。在这种情况下,谁还把芦苇放在眼里呢?看看现在,不仅秋收后沟渠河汊里的芦苇没人收割,就连微山湖里满湖的芦苇也很少有人问津。人们的生活好了,不要说不会去湖里偷别人的芦苇,你就是把割倒捆好的芦苇摆在湖里请别人去拉,也绝不会有人去。

芦苇渐渐退出了生活舞台,但它在历史上为人们生活做出的贡献,人们是不会忘记的。■心飞扬摄影

新闻推荐

县国土资源局:准确把握三个“度”提升党建工作水平

本报讯(记者牛腾通讯员姜信一)单县国土资源局把“创先争优”、“解放思想争一流,为民服务树形象”等教育实践活动作为加强党的建设工作的重要载体,科学谋划、务求实效,准确把握三个度,不断提升该局...

单县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单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猜你喜欢:
评论:(悠悠芦苇情赵家琦)
频道推荐
  • 济南:“码上商量”与百姓贴得更近
  • 数字赋能,拓展“商量”广度深度效度济南:“码上商量”与百姓贴得更近
  • 按下快进键 抢抓黄金期
  • 潍坊滨海经济技术开发区京师幼儿园桌上推演,筑牢疫情防控线
  • “线上+线下”人社服务再升级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