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7日,阳光明媚,单县曙光学校的校园里回荡着学生朗朗的读书声。在单县曙光学校这个大家庭里,大部分都是留守儿童,作为“家长”的孙桂玲用自己的爱心和真情为孩子们撑起了希望的蓝天。
让更多的留守儿童走进校园
“单县是个农业大县,年轻人大多外出打工,留守儿童的上学成了问题。”孙桂玲想让更多的孩子圆上学梦,2002年8月,她和几位志同道合的朋友创办了单县曙光学校,一所适合留守儿童上学的寄宿制学校。
怎样才能帮助更多的留守儿童走进校园?孙桂玲为此每周都到附近的乡镇进行走访,寻找留守儿童,圆他们的上学梦。
在2003年一次走访中,孙桂玲看到有一位七八岁的小男孩光着膀子、赤着脚丫在她身旁跑来跑去,经询问才知道这个孩子叫李雷,爸爸妈妈都去世了,跟着八十多岁的奶奶生活。
“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我得尽心尽力帮助每一个孩子上学。”当天,孙桂玲就把李雷接到了学校。
为了让像李雷一样的孩子都能上学,单县曙光学校专门成立了党员工作组,寻找孤儿、特困生来曙光全免费就读。
“至今我们共接纳了孤儿32名,每学年还要不同程度地减免70多位孩子的学费和生活费,这些年来,我们共支出了大约120多万元。”孙桂玲告诉记者,这些孩子有的是村支书或学生家长介绍入校的,有的是爱心人士介绍的,还有的是教师家访过程中发现的。
学生的“好妈妈”
2014年6月4日,上午放学铃刚响过,曹庄乡时庙村村支书井大姐急冲冲地来到学校,手里还拿着几张纸和照片。井大姐说:“孙校长,这是俺村刘凤娇家的情况,你能让凤娇来学校免费读书吗?”
孙桂玲立马放下手里的工作赶往刘凤娇家中。“当时到刘凤娇家中已经是下午2点多钟,却看到一位四十岁左右的男人蹲在墙角目光呆滞地啃着一个干巴巴的馒头,那是凤娇的父亲,那场景我至今难忘。”孙桂玲说。
原来,刘凤娇的父亲兄弟三人既聋哑又患有精神疾病,爷爷去世早,奶奶的个头不足一米四,其中一只胳膊残疾。
“我第一次见到刘凤娇的时候,她穿着又小又烂的衣服,脚上穿着一双成年男人的半截凉拖,手里还拿着一条又脏又破的毛巾。看到这些,我一把把孩子紧紧地搂在怀里,并对她说:‘闺女,跟我上学去吧。\’那孩子不敢正眼看我,只是点了点头,但我从她眼睛的余光中感受到了那份信任与渴望。”孙桂玲说,“我把凤娇当成自己的孩子,在街上给她买了一身衣服和一双鞋,让她换上了新衣服跟我去了教室。”
现在的刘凤娇,已经读七年级了,学习成绩很优秀,不仅个头长高了也吃胖了,生活中也是一位善解人意乐于助人的好学生。“我把学校的学生都当成自己的孩子,孩子们也亲切地叫我‘孙妈妈\’。”说到这些,孙桂玲脸上洋溢着幸福。
给孩子父母般的关爱
单县曙光学校现在有1317名孩子,一多半是留守儿童。
“他们最缺的不是物质的需求,而是父母的关爱。”孙桂玲告诉记者,每当想到这些,就感觉身上的担子很重,不仅要传授给他们知识,还要让他们拥有一个健康积极向上的心态。
于是,孙桂玲住进了孩子们的宿舍,晚上有空了就和孩子们聊聊她们感兴趣的话题,给她们送去母亲般的关爱。
这一住就是十几年,每当开学时孩子离开了年迈的爷爷奶奶,内心的焦虑会让她们哭闹到半夜都不睡,孙桂玲会耐心地哄她们睡觉,有时候还会把孩子抱到自己床头,给她们讲故事。孩子生病了,孙桂玲更是陪伴在她们身边,端水喂药。“身为人母的我完全明白这时候孩子最想的是妈妈。”孙桂玲说,在和孩子们无数个日夜的相处中,和她们建立了深厚的感情,现在每当放假孩子们都会非常不舍地抱着她。
“还记得2015年的5月,我去单县职中看望那些刚到校两周的孩子们,刚下车还没站稳,孩子们就一个个向我怀里扑来,抱着我叫‘妈妈\’。”孙桂玲说,“妈妈”这个人世间最伟大、最亲切的称呼更让她坚信,十五年的艰辛努力,十五年的日夜操劳,都值了。
记者王浩
新闻推荐
地道原料匠心品质成就这一碗汤的完美路上,好友给我们科普起了单县红汤羊汤。原来这红汤羊汤是单县最有代表性的历史文化遗产,是单县的家常做法,具有浓厚的地方农家特色。每逢春节,熬一锅热腾腾...
单县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单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