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晚报全媒体记者 孟 欣
4月8日,在单县终兴镇小阁子村瓜蒌种植基地,文质彬彬的朱瑞广穿梭在瓜蒌架下,观察西洋参出芽和蟾蜍活动情况,并不时和身边的农技人员细细商讨……牡丹晚报全媒体记者采访了解到,此时的朱瑞广本该在南方大城市某制药公司的办公室里,指挥工人生产研发药品,可他却选择了回归故里,在脚下这片土地念起了“立体循环种养”的致富经。
在1月20日举行的首届菏泽“新三农”展评会上,十名“新农人”获表彰。其中,来自单县的“新农人”朱瑞广的“立体循环种养”理念,受到现场众多“农业达人”的关注。这一全新的农村种养理念,现如今成了当地农民发家致富的拿手好戏。
首包150亩农田试水成功
说起放弃高薪返乡创业,现年39岁的朱瑞广告诉牡丹晚报全媒体记者,最近几年过年回家,他发现小阁子村几乎没有任何发展变化,尤其是看到祖祖辈辈赖以生存的土地荒草丛生,心里顿感悲凉,故园情怀促使他回到家乡。
2016年,在家人的责备声中,朱瑞广毅然辞掉了在南方医药企业的高薪职位,回到了小阁子村。
“我本身就是搞医药出身的,对中药的种植和市场比较了解。在萌生返乡创业的打算时,我就想好种植什么了。”朱瑞广说,回到小阁子村,他就承包了村里150亩地,开始发展瓜蒌种植。
朱瑞广介绍,瓜蒌全身都是宝,其果实、果皮、果仁及根茎均可入药,是用途广泛、市场需求量较大的中药材,每亩年均纯收入可达4000-6000元。比起小麦、玉米等传统农作物,种植瓜蒌的收入要可观多了。
“由于瓜蒌属于多年生植物,一般每四年进行一次刨根、栽新苗,正常情况下,第一年的收益就能赚回投资成本,第二年至第四年每年的收益都是纯收入。”朱瑞广说。
基地对接企业订单化种植
朱瑞广介绍,在农村搞创业必须保证村民的收入;想要村民发展瓜蒌种植,必须打消他们心中的种种疑虑。
起初,因为资金等方面原因,朱瑞广回村发展瓜蒌种植,只流转了村里150余亩地,面积太小,很多企业并不愿意收购。“我动员村民发展瓜蒌种植,只要种,我就免费提供种子,并且和企业签订收购协议,从而打消了村民心中对于销路的疑虑。”朱瑞广说,通过做村民的工作,近两年又发展了150余亩瓜蒌种植面积。
加上村民种植的瓜蒌,现在朱瑞广已经有300亩的种植基地。由于拥有在药企工作的经历,去年他还和江苏的一家制药厂达成合作协议,基地一年产的瓜蒌全都由这家企业订单收购。
“瓜蒌每亩产量在5000-6000斤,企业给出的每斤订单价格在0.8元-1.2元,村民的收入有了绝对保证。”朱瑞广说,经过两年的亲自试水,以及向村民“预约”订单种植模式的施行,再加上效益高、不愁销路,现如今,很多村民开始踊跃参加。
立体循环种养富了家乡人
不满足于传统的产业发展模式,在朱瑞广看来,“种瓜蒌也要讲创新”。“现在国家正在进行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随着时间的推移,传统的种养模式将很快被淘汰,只有绿色无公害的、可循环的才是农业的未来。”朱瑞广说。
去年年初,朱瑞广开始尝试着把他谋划已久的想法付诸实施,他要在瓜蒌地里发展循环经济。
“你看这个瓜蒌是架在空中生长的,下面是一大片可以利用的土地,我在地里养殖了蚯蚓,地面上放养着蟾蜍,种植着西洋参。”朱瑞广说,这一片地里看似只有瓜蒌,其实进行着四样种养循环经济,而且都和中药有关。
蚯蚓是土壤的活化剂,改良土壤;蟾蜍生活在地里,吃着飞虫;西洋参长在瓜蒌架下,可以增加经济收入;瓜蒌架下定期放鹅除草。朱瑞广说,这一亩地,五项全算下来纯收入可达到9000元。
“要把眼光放长远,不能满足于现有的瓜蒌种植营销模式,想要利用瓜蒌获得新发展,还要多动脑子。循环经济就是我的一个尝试,未来我们还要多与科研单位合作,积极引进人才,把瓜蒌这篇‘文章\’做好。”朱瑞广说。
2017年的300亩“瓜蒌+蟾蜍+西洋参”立体化种养循环模式得到验证后,朱瑞广今年再次流转的300亩土地也正在紧张施工中,预计“五一”前后就可投入使用。“现在正在筹备明年的800亩土地流转,村民的积极性现在可是非常高涨的,不少曾常年漂泊在外,经商、打工的村民也纷纷打来电话,愿意和我一起为家乡的发展出人、出力。”朱瑞广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