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 武占民)5月24日,东明县红光养猪场的猪圈里,一头头个大体壮的肥猪哼哼唧唧地抢食,争得“不亦乐乎”。养猪场有200多头猪,却闻不到其他养猪厂那样扑鼻的恶臭。老板张志光说:“咱用的是‘自然养猪法\’,既环保,效益也高出一大截。”
据张志光介绍,自然养猪法猪舍圈底填满干净的有机垫料,及时翻埋后,粪便、污水通过发酵有效分解,尽而实现“零排放”,彻底解决了猪粪尿对水资源环境及农田的污染。同时,自然养猪法使用的垫料,经过2~3年充分发酵后,变成上好的有机肥,重新返回田间使用可增加养殖户收入。目前,这种有机肥的市场价格约为1000元/吨。
自然养猪法的推广,是东明县畜牧业创新的一个缩影。近年来,该县按照畜牧富民的工作思路,推广新技术,加强疾病防控,壮大产业龙头,推动养殖业从上规模向上档次转变,大大提高了经济效益。
东明县林多地广,县里以林下规模养殖为发展畜牧业的突破口,追求规模效益。去年以前,全县新增林下养殖小区(场)20个,新增林下养殖棚(舍)148座。目前全县林下养殖面积达到3万亩,林下养殖畜禽存栏达到231万头(只)。
在健源生猪产销合作社、陆圈镇养鸡协会、东明宏发畜禽养殖专业合作社、东明鸿运养猪专业合作社等6个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基础上,又先后成立了双丰禽业养殖专业合作社等8个畜牧专业合作社。这些组织把养殖户联合起来,统一供种,统一供料,统一防疫,统一外调出售,大大提高了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
规模是“银”,档次是“金”。养殖规模的扩大,减低生产费用,节省了销售成本,而养殖档次的提高则让东明养业拓展了更广阔的利润空间。
为提高畜牧业科技含量,该县加大了科技推广力度,聘请省养猪协会常务理事、省畜牧职业学院教授刁世海和郑州牧专禽病专家王庆林举办畜禽疾病防治技术讲座,全县共培训畜禽养殖专业户、规模饲养场负责人等1000余人。同时,有关部门大力推广自然养猪法、畜禽疾病防治先进技术、程序化防疫等一系列先进的技术和方法,从而提高了林下养殖的科学性,提升林下养殖的效益。目前,全县已有13个规模养猪场建起发酵床,面积达15000平方米,自然养猪法存栏猪10000余头。
为有效防控高致病性禽流感、牲畜口蹄疫等重大动物疫病,该县充分利用“县—乡—村”三级防疫网络,逐乡、逐村、逐户地开展“拉网式”的强制免疫工作。畜牧部门建立健全了畜禽免疫档案,全县规模养殖场免疫率均达到了100%,散养户牲畜免疫率达到98%,禽类免疫率达到100%。针对近些年畜禽疫病多、猪病严重的实际情况,县里印发《关于加强对规模饲养场监管的明白纸》1000余份,分发到各规模饲养场(户),并选派专业技术人员每星期对畜禽饲养场(户)进行监管,主要查看规模饲养场免疫情况、卫生消毒情况,帮助他们解决防疫和饲养等环节的技术难题,大大提高了饲养场(户)的饲养管理水平和消毒灭源水平。
据了解,目前东县全县养殖专业村达到50个,养殖专业场(户)1270个;猪、牛、羊、禽存栏量分别达到35.6万头、11万头、117.9万只、470万只。
新闻推荐
...
东明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东明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