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吴宝书
本报通讯员王恩标
东明县武胜桥镇武胜桥村的刘金太因患脑梗卧床5年,生活十分贫困,该县的明胜集团成了他家的脱贫“托管人”之后,不仅给予资金救济,还安排他的儿子刘广国到企业工作,月收入四五千元,现已成功脱贫。
所谓脱贫“托管人”,是指一个社会热心企业托管一个村或部分贫困户、一名社会能人或“两代表一委员”托管1-5名贫困户的方式,引导企业、合作社、社会能人、代表、委员等,为贫困户提供就业、资金、技术、物资帮助或资产托管经营,有效实现精准脱贫。截至目前,东明全县共有89家民营企业、78家农业合作社、220名社会能人、520名“代表委员”参与托管脱贫,托管贫困户11960人。
成为贫困户的脱贫“托管人”,民营企业家的积极性比较高。“企业的发展离不开社会和当地政府的支持,向困难群众奉献一份爱心是我们的职责和义务,我很高兴做这样的事情。”明胜纺织公司董事长尚胜友告诉记者。他的企业不仅成为武胜桥村20多户贫困家庭的脱贫“托管人”,还在4月初的武胜桥镇扶贫捐赠仪式上,又捐献30万元。
不仅动员企业家慷慨解囊,东明县还动员“家庭人、爱心人、义务人、公职人”四大社会力量尽义务、献爱心、勇担当、多参与,为全县扶贫攻坚提供强大支持。“脱贫攻坚是一场必须打赢的硬仗,党委政府是第一责任人,同时要动员全社会力量,搞好社会扶贫大合唱。”东明县委书记万存周说。
为丰富脱贫载体,县扶贫领导小组下发《关于在全县开展“尽赡养义务,促双亲脱贫”活动的通知》,号召每个有赡养能力的公民,原则上每月给父母提供不低于300元的生活费用,并时常关怀分居父母,尽子女孝道。在签订《孝心承诺书》的基础上,乡镇包村干部定期到独居老人家里走访慰问,监督子女赡养义务落实,并由村民评议小组评比,分“优、良、中、差”四个等次,分别挂红星、粉红星、黄星、黑星,在村内评比榜上公示。马头镇梁坊村72岁的梁应魁是个贫困户,他的大儿子每月至少给200元,二儿子一年两次,每次1000元以上,还给老人寻医问药。加上地里收入、低保、老年保险等,梁应魁很快就可以脱贫。
目前,全县已签订《孝心承诺书》12300户,占全县独居老人的90%,不仅弘扬了社会正能量,还减轻了政府兜底脱贫的压力。
该县还成立扶贫开发协会,设立社会扶贫资金捐赠账户,向爱心人士发出《扶贫济困倡议书》。先后召开骨干企业、民营企业、工商大户、机关事业、社会团体等座谈会。通过定点定向认捐、认建等形式,动员各界人士帮助贫困乡村发展富民增收产业,帮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项目,推动贫困乡村发展。渔沃办事处各企业“组团”参加的捐赠累计捐款316万多元。全县目前已经募集社会资金500万余元,年内预计可筹资1000余万元。
结合菏泽市开展的“双联双创”活动,东明县还选派406支工作队分别派驻各行政村结对帮扶,完不成脱贫攻坚任务不撤离。在“双联双创”脱贫攻坚千人大会后,全县5720名党员干部、省市县选派“第一书记”、乡镇包村干部,按照每人5户的原则,与贫困户实行联创。现已完成基础资料60余万份,真正做到“乡有册、村有簿、户有档”。
新闻推荐
古代的“雷语”“雷人雷语”,不独为当下热词,其实史上也很多见。一百年前,晚清最高领导人慈禧,就说过真能 “雷死牛”的雷语。哪两句呢?一句是:“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一句是“宁赠友邦,不予家奴...
东明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东明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