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日是鄄城县红船镇红船村的群众“说事日”,这一天,红船村的十多位村干部准时来到村党员活动室,等着群众前来“说事”,反映问题。早8点,村干部们按时来到活动室,准备好记录本,等着群众来“说事”。可是到了10点多,没等来一名群众,12点过了,仍然没群众前来“说事”。下午,村干部们依然没等到一人,“说事日”里竟然没有群众来“说事”。
看着冷冷清清的村委会大院,翻着越来越薄的民事记录本,村干部们的思绪又回到了2008年的6月1日。那是红船村实行群众“说事日”的第一天,刚吃过早饭,闻讯而来的群众把党员活动室挤得满满当当,村委大院里也站满观望的群众,你争我吵,宅基纠纷、邻里矛盾等问题一个个提出来,干部们从早一直忙到日头偏西,连口水都没顾上喝,记录人员累得手发酸,总算把群众反映的问题解决完。
红船村是一个有着34种姓氏、4800多人的大村,又是镇政府驻地,济董公路贯穿全村东西,因开路、建门市等原因引发的宅基纠纷多、邻里矛盾不断,越级上访案件时有发生。如何化解这些矛盾?村两委班子颇费了脑筋,经过多次召开群众代表会议商定,把每月的1日、15日定为群众“说事日”,让群众有苦就说,反映的热点难点问题,由专门的村干部负责记录,反映的问题,能当场解决的当场解决,不能当场解决的限期给群众答复。
干群面对面的“说事”,零距离的沟通,一个个问题浮出水面,同时也被化解掉。谈及村里的“说事日”,70多岁的葛延鹏老人总是竖大拇指。葛延鹏老人的一处宅基地在文革期间被村里安排给一危房户使用,因时代的变迁和村班子的更替,这事也就不了了之,随着年龄的增长,宅基问题成了老人的一块心病。他在说事日上提出这件事后,村委会干部积极做工作,多方调查当事人,根据当年的协议给老人重新安排了宅基地,了却了老人的心事。
村里有几户群众想发展养殖业,可养殖场地和3万多元资金缺口有困难。在“说事日”里,他们把困难提了出来,村干部们兵分两路,一路协调用地、一路联系贷款,还请来六合饲料公司的技术员来村里开办了养殖技术培训班,不到一个周的时间,10个养鸭大棚就建了起来,每户年增加收入2万多元。
从“说事日”开始说事到现在,三年来,来说事的群众越来越少,村里的矛盾也越来越少,群众都把精力集中在发展上,一个个家庭加工厂开办起来、一个个门市开张了……全村呈现出一派和谐、稳定、繁荣的景象。村党支部书记古宪峰翻看着越来越薄的民事记录本,对记者说:“今年上半年几乎就没有来说事的,看来,我们这个‘说事门市\’就要关门了,我们这些调解员也要下岗了。”
记者 李玮 厚勤 通讯员秋松
新闻推荐
...
鄄城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鄄城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