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3日,记者来到鄄城县什集镇赵坊村村民赵青军的蔬菜大棚里。这几天气温升高,赵青军正忙着在棚里套种茄子和辣椒。赵青军告诉记者,去年他种了5亩大棚韭菜,赶在农历二月二之前最后一茬韭菜要全部收割完。“套种完茄子、辣椒,割完这些韭菜,大棚就得收起来了,这几天忙得很。”赵青军说。“这么多地,你能忙过来?”记者问。“那肯定忙不过来,你看这些妇女劳力,都是我从附近村里雇来的,一天也要开三四十块钱哩。”赵青军指着棚里的工人说。
路庆宗,今年61岁,是什集镇辘湾村最早种植拱棚菜的菜农,也是这一带颇有名气的种菜能手。站在地头,路庆宗聊起了他种菜的往事,“1981年,那时候从广播上听到河北莘县的刘可庆种菜种得很好,我就跑到河北他那儿去学学。到那一看真不孬,菜种得就是好,到人家那儿后,人家也很认真地教咱技术,回来以后我就决心种大棚菜。”回来后,路庆宗便狠心卖掉了自家的小牛犊,拿着600块钱搭车去开封买了塑料膜、木桩,在自家的半亩地上搞起了大棚,种起了第一茬韭菜。“有过担心吗,要是都赔里面怎么办?”记者问。“怕赔,我就不卖那个牛犊子了。也赶上好时候了,第一年,我就挣了2000多块钱,那时候,可不是小数。”路庆宗伸着手指笑着说。
“这里的棚怎么都是小拱棚?”记者向路庆宗问道。“咋都是小拱棚,西边杨岗、梁屯都有标准大棚。俺这个村基本上都是小拱棚。”路庆宗掐掉手中的烟说。“别看这拱棚小,一亩地一年最少也得收益1万块钱以上啊!主要是这样的小拱棚很好打理,打个桩,拉上铁丝、上竿、顶竿,就能种菜,很简单。而且这竿子、塑料膜能重复使用,就是天天掀棚、盖草笘子麻烦些。”说着,村里的种植大户路明喜走过来向记者说:“现在我们种菜的品种都多了去了,不管是韭菜、辣椒、茄子,都很高产。你看我这一年6亩多地,赶上好时候能收益近十万元,咋着也比出去打工强得多吧。”
有着二十多年种植大棚蔬菜历史的什集镇,一直把该镇的传统产业作为农民致富增收的主要渠道,近年来,在镇政府的大力支持下,镇上不少青年都返乡回家发展蔬菜种植。截至目前,全镇共发展蔬菜小拱棚、中拱棚、冬暖式标准大棚2000余个,涵盖了十几个自然村,总面积达到2000多亩,农民年收益达到近5000万元。
记者 杨飞
新闻推荐
...
鄄城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鄄城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