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期间,在鄄城县什集镇杨岗村,每天下午,贩运辣椒、西红柿、黄瓜的车辆络绎不绝,菜农们一边过秤,一边数钱,不时地传出说笑声。
杨岗村是个传统的蔬菜专业村,全村有400户人家,大棚菜种植让群众得到了实惠,也尝到了甜头。为了搞好蔬菜生产,2010年2月,村里成立了鄄城县昊源蔬菜专业合作社,吸收本村及邻村合作社成员150多人,合作社成员大都具有多年种植蔬菜的经验,目前,发展设施蔬菜种植及育苗基地500余亩。据昊源蔬菜专业合作社社长杨皓介绍,近年来,菜农在合作社指导下,从环境条件、规模、规划布局、基础设施建设、栽培管理、产品要求、质量管理等方面全力做好工作,积极创建全市乃至全省一流的标准园。
“走,到农户大棚里看看去。” 杨皓说。孙永军是位40多岁的中年人,也是村里的蔬菜种植大户,他一张口就是种植技术,看得出他在种植蔬菜方面的“老练”。2008年,孙永军合伙承包了本村100多亩地,种起了蔬菜大棚,现在有高温蔬菜大棚7个,大拱棚20多个,还有一些小拱棚,村里有30多人常年在这里打工。
社员李兴文正在蔬菜大棚里摘菜,热得满脸是汗,见到记者来访,便打起了招呼。“俺种了两个蔬菜大棚,里里外外都是我自己管理,虽然辛苦点,当卖钱的时候,心里有一股说不出的兴奋劲。俺村种植的大棚蔬菜质量好,无污染,效益自然也高。” 李兴文说。
农户杨玉稳正忙着管理蔬菜,提起种植大棚蔬菜,他马上来了精神:“俺年龄大了,打工也出不去了,在家侍候两个温室大棚,分季节种植了芸豆、韭菜、西红柿,年纯收入两万多,比在外打工强。”
近年来,鄄城县昊源蔬菜专业合作社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以助农增收为目标,对合作社成员实行统一供种、统一供肥、统一种植技术、统一覆盖薄膜、统一收购、统一销售。提供产前、产中、产后系列化服务,产前,签订收购协议,确保农民种子供应和技术信息的推广;产中,专业技术人员深入农户大棚指导,上门收购;产后,帮助销售农产品,采取合同种植、协议收购的办法,实行产品保护价收购,降低菜农种植风险。2011年,基地生产的大白菜、芹菜、茄子已经获得“国家无公害蔬菜”认证。
蔬菜合作社的兴旺,带起了一支贩运队伍。目前,杨岗村的蔬菜经纪人就有20多人,他们上午收购蔬菜,下午到市场销售。村党支部书记杨效林介绍说:“春节这几天,贩运蔬菜的人都忙得团团转。”该村依托蔬菜产业,自发形成了农贸市场,河南、安徽等地的小商贩也慕名而来。
通讯员 傅成银 记者 焦同帅
新闻推荐
...
鄄城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鄄城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