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一村一品在鄄城县箕山镇遍地开花,养鸭村、养鸡村、养猪村、旋皮村、蔬菜大棚……农民们靠一村一品摆脱了贫困,挣来了票子。一村一品,正在引领农民走上致富路。
留守农民成专业村主力军
外出务工的兴起,让男男女女走出农村外出务工挣了钱,而上有老、下有小不能外出务工的农民看在眼里、急在心里,留守农民开始寻求其家门口致富的路子,慢慢地成为了专业村主力军。
早就有种茄子历史的袁庄村是一个600多人的村子,村民吴兆信和张安栋因照顾老小留守在家,他们利用自己手中的种菜技术搞起反季节蔬菜种植。起初,他们选择比较在行的茄子进行种植,农历9月份移栽到大棚内,春节前就可以收获上市了,多数被鄄城、郓城等各大商场超市、酒店餐馆收购,一年下来一个大棚收入3万多元。吴兆信说:“咱自己种菜,自由,收入也不差,还能照顾家里。”
镇里在袁庄村专门规划出大棚种植田,请专家进行指导、组织群众外出参观学习,做到家家都有技术明白人。同时,根据天气和消费者口味的变化,及时调整种植品种,茄子质量和产量都得到大幅度提升,全村大棚发展到20多个,群众的收入连年增加。
乡村能人带动专业村
一个专业村的兴起,大部分是在乡村能人的带动下发展起来的,而专业村的辐射带动作用不可估量。
以观寺村为例,今年65岁的王圣诗是村里养鸭能手,前几年,由于家中有老人和三个在校的孩子,负债的王圣诗在家琢磨起养鸭来,在自己的辛勤劳动下,不但还清了外债,还供两个孩子完成了大学学业。如今,在王圣诗的带领下,这个不足600人的小村,发展起36个养鸭棚和5个养鸡大棚,每个养殖棚一年能带来5万多元的收入,成为农民致富增收的“聚宝盆”。
镇党委、政府因势利导,在村东划出专门的养殖区,解决了水电路等问题,技术由王圣诗负责传授,全村的鸭存栏大幅度上升。
2013年开始,通过与六合饲料厂合作,饲料和鸭苗全部由公司提供,养鸭户只需建设自己的养殖棚、按时喂料和不高于10%的死亡率,每只成品鸭可以获取1—2元的利润。王圣诗坦言,如果养殖户资金充裕,自己进饲料和鸭苗,利润则会翻一番,现在很多养殖户的资金还不太宽裕,也不愿冒险。“宁可少赚点,牢稳。”王圣诗说。
家家无闲人 户户有钱赚
在700多口人的吴楼村则是另一番景象:这个村几乎没有外出务工的,近百位青壮劳力奔波于周边省市县区收购原木,作为村内旋皮厂的原料,有劳动能力的妇孺老人则成为旋皮厂的工人,家家无闲人、户户有钱赚。
原来,村内吴长民等10多位常年为县外几家旋皮厂运送木料的村民,抓住时机,转行开办起旋皮加工厂。镇党委、政府抓住时机进行引导,借助剩余树皮、树枝多的优势,上马了一家打楂场,延长了产业链,增加了农民收入。而村内的群众根据自身的特长自觉分工,形成了原料选购、成品外售运输队,没有技术特长的则成为厂里的员工。旋皮厂实行计件工资制度,使工人们农活打工两不误。
村民吴延强家里有台收割机,农闲时在厂里开旋皮机,麦收时在附近收割小麦,月均收入3000多元。他自豪地告诉记者:“镇里的工作人员收入也没我多。”73岁的吴聚伟老人兴奋地说:“别看我这么大年纪了,在厂里帮忙去去树皮、捡捡皮子,一年收入个万儿八千的没问题,生活根本不用两个儿子接济,每年我还能给他们几个花花。”
通讯员 丁秋松 王文爽 记者 焦同帅
新闻推荐
...
鄄城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鄄城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