菏泽新闻 曹县新闻 单县新闻 定陶新闻 成武新闻 巨野新闻 郓城新闻 鄄城新闻 东明新闻
地方网 > 山东 > 菏泽市 > 鄄城新闻 > 正文

鄄城:“就业扶贫点”引领***

来源:大众日报 2016-04-13 12:23   https://www.yybnet.net/

□吴宝书报道鄄城县郑营镇西街就业扶贫点,一位老太太在仔细整理企业送来的头发。

□本报记者吴宝书

本报通讯员丁秋松

4月11日一早,鄄城县彭楼镇彭楼村的孙慧把孩子送到学校后,步行50米来到村口的“***就业点”,和村子里其他100多个村民一起,为一家帽子制品厂打工。

“在家门口打工,既不耽误照顾老人孩子,一天还能挣60多元,时间上很灵活。”孙慧对这样的工作很满意。她以前除了农活,基本没有别的收入,日子过得紧巴巴,现在每月收入近2000元,家里的生活有了很大改善。

作为地处鲁西南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小县、穷县,鄄城县近年来牢固树立扶贫攻坚是最大民生的理念,从最偏远、最贫困、最落后的贫困村入手,立足就业,创新思维,整合各方资源,初步走出了一条以就业扶贫为主攻方向、多种扶贫方式并举的“造血式”脱贫攻坚路子。

“就业扶贫点”

让贫困群众就近就业

鄄城县地处黄河滩区,曾经是国家级贫困县,现在是全省扶贫开发重点县。贫困人口结构有“一多一少一集中”三个基本特点:“一多”,就是贫困人口多。到2015年底,全县有省级贫困村103个,贫困户29930户,贫困人口90553人。“一少”,就是绝对贫困少。2015年全县贫困人口年人均纯收入2700元,大多数贫困人口潜伏在贫困线以下。“一集中”,即致贫原因集中,因缺资金、缺技术、自身发展能力不足致贫的占57.1%。

“我多次到贫困家庭走访,发现大部分贫困户希望能在家门口找个挣钱的机会。‘就业扶贫点\’的脱贫形式,是结合企业发展和贫困户的两方面需求应运而生的。”鄄城县委书记谷瑞灵说。

经过反复调研论证,鄄城县委县政府决定,充分利用当地发制品、户外家具、服装加工、电子配件等劳动密集型产业优势,在鼓励企业最大限度吸纳贫困人口进企业务工的同时,让企业和贫困村对接,在村里设置加工点,让贫困人口在家门口就业。

为把项目送到村,鄄城县组织开展了“双百共建”活动,鼓励引导50家县直单位和50家企业,率先帮扶全县103个省级贫困村,采取政府每平方米补助100元、其余资金由联村单位负责的方式,为村里建设1个300平方米左右的“就业扶贫点”,把就业岗位送到每个贫困户,并对无劳动能力或丧失部分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实行社会兜底扶贫,实现“村村有项目、户户有良策、人人有岗位、兜底有政策”。

据了解,近年来鄄城县的发制品、户外家具等劳动密集型产业扩大再生产过程中,普遍存在着大量的用工需求;同时鄄城县调研发现,近65%的贫困人口不仅具备一定的劳动能力,而且有着比较强烈的就业愿望。根据这一情况,鄄城县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利用村小学旧址、村集体活动场所旧址和闲置的民宅,在村里设置就业扶贫点,让贫困群众就近就业,扶贫效果非常显著,受到了群众的普遍欢迎。

4月10日,记者来到陈王街道西曹村的“就业扶贫点”,81岁的杨玉莲老太太飞快地编着一把滕椅,“既锻炼了身体,还有人陪说话,又有钱挣,这样的好事,以前可是想也不敢想。我现在一天能挣50多块钱,孙子到跟前,我也有钱给他买好吃的了。”杨老太的话,引起周边人的一片笑声。

在试点成功的基础上,鄄城县在全县推开这种以村村建设就业扶贫点的方式,逐步实现全县所有村就业扶贫点全覆盖,所有有就业能力的贫困群众就业岗位全覆盖,消除经济空壳村,让贫困群众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增加收入,摆脱贫困。

走进郑营镇西街村的“就业扶贫点”,今年50岁的村民牛明兰正和其他村民在整理企业送来的几袋头发。“像俺这样的,上有老下有小,没法出门打工。可现在俺在家门口的就业扶贫点里撕撕头发就能挣钱!”牛明兰说,“现在俺一个月就能挣1000多元呢,往后的日子肯定是越过越好!”

贫困人口学会一门技能,往往就能脱贫致富;贫困家庭实现一人就业,往往就能全家脱贫。据统计,鄄城县目前已建设“造血”式的“就业扶贫点”351个,带动了47680多人就业,其中贫困人口21630多人。群众把这样的“就业扶贫点”,都亲切地称为“扶贫车间”。

专业园区

成脱贫攻坚有力支撑

为确保就业扶贫点长期、有效发挥作用,鄄城县针对群众缺技术、缺资金的现实困境,对扶贫产业进行了慎重的选择。

据鄄城县扶贫办介绍,入选的产业一般要符合四个条件:一是就业门槛要低。技术要求不高,老年人也能干;二是增收效果要好。能保证就业人员每天至少有20元左右的收入,一般在60元左右,实现“一人就业、全家脱贫”;三是产业要稳定。能够保障贫困群众长期、稳定就业;四是可以就近就业。能够把部分生产工序放到村里,让群众在家门口就业。

在多方考察论证下,鄄城发制品、户外休闲用品等劳动密集型产业,近年来在鄄城一直保持25%左右的增幅,而且用工多、技术要求不高,作为就业扶贫的主打产业,被鄄城县委县政府进行重点培植。

据介绍,鄄城县规划建设了4个发制品产业园,目前已吸引美国、韩国、香港、许昌等国内外56家发制品企业进驻,全县发制品企业达到216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89家,从业人员6万多人。“我们发制品加工企业是劳动密集型企业,用工需求量大。自从就业扶贫点建到村里后,我们企业用工不再难了,群众收入也上去了,实现了‘双赢\’。”鄄城县新达发制品厂总经理张金书说。

据介绍,在膨胀发展尚百丽、藤世家、斯威特等户外家具龙头企业同时,鄄城县规划了总投资25亿元、建筑面积107万平方米的户外休闲用品产业园,目前正加紧建设。此外,通过广东家具博览会户外家具展和杭州户外家具及休闲用品展进行招商,已有浙江临海、广东佛山等地的15家企业报名进驻。园区建成后将成为国内极具影响力的户外休闲用品产业基地,为就业扶贫提供强有力的产业支撑。

统筹并进

凝聚脱贫攻坚合力

在重点推进就业扶贫的基础上,鄄城县坚持科学谋划,统筹协调,积极探索产业扶贫、光伏扶贫、迁建扶贫、电商扶贫、金融扶贫、双区共建扶贫等其他扶贫路子。

“有劳动能力的,我们发展了藤制品加工、大棚蔬菜、中草药种植等产业扶贫项目;对处于滩区腹地的我们正在试点移民搬迁扶贫;对劳动能力较弱的妇女、老人,我们扶持了发制品产业。”鄄城县委副书记、县长张乾山介绍说。

通过土地流转,加快发展“一村一品”,大力培植中药材、大棚瓜菜、畜牧养殖等特色种养业。鄄城县左营乡把分散的扶贫资金集中起来,通过流转土地,集中建起100个蔬菜大棚,分包给周边三个村的贫困户,并聘请专门的技术人员管理指导。规模有了,技术有了,贫困户“空着手”就可以种大棚菜。

挂职鄄城县委副书记近一年的陈长辉是省人社厅派驻鄄城县“第一书记”带头人。在他带领下,还有22位“第一书记”长年驻扎在这个县的贫困乡村。左营乡管寺村的农民严庆民,55岁以前没过几天好日子,他和老伴患有慢性病,一年医药费就得五六千元,除了种地,没有别的收入来源。乡里利用扶贫资金建设了蔬菜大棚,严庆民租种了一个大棚,蔬菜采摘后在地头就能卖。“什么也不用愁,只管用心侍弄蔬菜就行,真是一条适合我家致富的好路子。”严庆民说,像他这样的蔬菜大棚左营乡搞了100多亩,270户贫困户因此一举脱贫。

为增强贫困群众的自我脱贫能力,针对贫困群众“融资难、融资贵”问题,鄄城县在加强资金、技术扶持的同时,由县扶贫办进行业务指导,全县相继成立了23个扶贫农民合作互助社,在把上级部门的扶贫资金作为本金注入农民合作互助社的同时,群众依据经济状况以参股、配股、赠股三种方式加入合作互助社成为社员,社员有困难可优先从中获得贷款,从而实现自我创业、致富脱贫。

董口镇胡庙村在县扶贫部门的帮扶下,发展了金银花种植,并成立了胡庙种植专业合作社,县扶贫办利用15万元的专项扶贫款,并吸收村民自愿入社参股,在村里成立了扶贫资金互助社,贫困户可以免费赠股,优先享受贷款权,用于购买金银花花苗和肥料。

村民周贤明的母亲年老多病,是胡庙村典型的贫困户。互助社免费赠股给周贤明,他入社后借款5000元,建起了一个小型烘干室,专门为本村及邻村金银花散种户提供烘干服务来增加收入,一举摆脱了贫困。张乾山说,经过多年摸索实践,鄄城已初步形成了规范有序、运行合理的村级扶贫互助社发展模式,有效破解了贫困群众生产资金短缺的问题。

目前,鄄城县用于帮扶无劳动能力贫困群众的光伏发电项目,李进士堂镇2个滩区迁建试点和左营乡、旧城镇5个村易地扶贫迁建项目,以及以农村淘宝为主的电商扶贫等项目也在紧张实施中。

新闻推荐

鄄城地税加强与冀鲁豫三省周边县市税收协作

鄄城地税加强与冀鲁豫三省周边县市税收协作日期:2010-04-23   来源:半岛网-城市信报...

鄄城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鄄城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猜你喜欢:
评论:(鄄城:“就业扶贫点”引领***)
频道推荐
  • 济南:“码上商量”与百姓贴得更近
  • 数字赋能,拓展“商量”广度深度效度济南:“码上商量”与百姓贴得更近
  • 按下快进键 抢抓黄金期
  • 潍坊滨海经济技术开发区京师幼儿园桌上推演,筑牢疫情防控线
  • “线上+线下”人社服务再升级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