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晚报记者 孟 欣
母亲,一个平淡无奇却又无比神圣的称呼,承载了太多太多的爱与责任。有人说,母爱无边;有人说,世上惟一没有被污染的爱,那便是母爱……47年来,在菏泽,有一位母亲用实际行动向世人默默地诠释着母爱到底有多深。
儿子刚出生三个月就患上“大脑炎”,生活不能自理。从他10个月大时,不忍离弃的母亲就天天把食物嚼烂后再一口一口喂给儿子吃,而这一“喂”就是47年。如今,已经70岁高龄的母亲很担心自己百年之后谁来照料这个儿子,她含着眼泪告诉牡丹晚报记者:“要是俺先死了,他该咋办……俺不能先死!”这位默默演绎着人间大爱的母亲,就是家住牡丹区安兴镇应楼村的老人孙自捧。
辗转求医,患病儿蜷缩床板47年
5月17日,牡丹晚报记者跟随菏泽市一队爱心人士来到孙自捧家,只见低矮破旧的房屋很是昏暗,简陋陈旧的家具让人仿佛一下子回到了上世纪70年代。听到有人来,一位满脸皱纹、走路颤颤巍巍的老人从里屋走出,很是茫然地看着这群“不速之客”。在爱心队员任双双说明来意、递上筹集的善款和衣物时,老人显得很是局促,一个劲地说“屋里怪乱的”、“谢谢”等。来到里屋,映入大家眼帘的,是一张简陋的木板床上“躺”着的满脸胡茬、咧着嘴笑的男子。掀开棉被,他那严重畸形、蜷曲着的身躯令所有人为之震惊、沉默,伤感、佩服、感动的神色在每位队员的脸上不停转换着。
“俺这个儿子刚出生仨月,就得了这种病。”面对爱心队员赵振国的询问,孙自捧说,当时她和丈夫带着儿子先到安兴镇医院就医,后又转至菏泽城内的医院,诊断结果均是“大脑炎”,没有治愈的希望。
当时,有医生曾劝孙自捧放弃治疗,可儿子毕竟是自己的骨肉,哪能说放弃就放弃。在医院住了一个月后回到家,孙自捧和丈夫又带着儿子四处求医,“反正不管咋样,什么样的医生俺都看了,包括针灸,但儿子一直不见好转。”孙自捧呜咽着说,如今已47岁的儿子依旧躺在床上,仍保持着出生时蜷着身子的模样。
这不幸但又感人肺腑的场景,让爱心队员平婷最先忍不住流下了眼泪。
“儿子来到这个世界上,没有享受到一天作为正常人的生活和乐趣,47年了,一直蜷缩在这个床板上……儿子,娘对不起你呀!”抑制不住对儿子的愧疚,孙自捧哭诉着,而此时她的儿子依旧在咧着嘴笑,偶尔发出“啊”“啊”的声音,仿佛在说:“娘,作为您的儿子,我很幸福。”
从心存幻想,到无怨无悔一生守护
“说实话,当时俺一直对他抱有希望,想着他说不定哪天就好了”,孙自捧说,在最初6年间,她一直盼望着儿子会突然好转,但希望却一次次破灭。
6年过去了,儿子一点好的迹象都没有,这让孙自捧和家人彻底失望,他们也开始相信儿子真的好不了了。为了长久打算,孙自捧夫妇决定再要个孩子,“那时,我们还有个女儿,可她在20岁那年就因得了哮喘病而去世了……”
孙自捧说,她还有两个儿子和一个女儿,二儿子一家人都在天津打工,三儿子也在一家电子厂打工,常年在外,“每次儿女回来都塞给俺钱,可他们过得也很不易。家里还有一亩多地再加上低保,虽然不多,但够俺娘俩生活的。”孙自捧说,她就怕自己和儿子生病,一生病钱就真的不够用了。孙自捧的老伴5年前因病去世,撇下她和这个病瘫儿相依为命。好在,三儿媳妇在家卖菜,偶尔能照料一下他们母子。
面对孙自捧家这样的境况,亲戚邻居都劝她将儿子送到福利院。但时至今日,她还是不肯,她担心别人不能像自己那样照顾儿子,更担心儿子走了就见不到了。
被“拴”儿床前,七旬母亲人老更忧儿
“平时很少见她出来和老姐妹说说话,即使出来也是停不了几分钟就匆匆赶回家去,生怕儿子有什么闪失。”采访中,邻居王大娘告诉牡丹晚报记者,“俺俩同岁,但你看看她,好像比俺大了10多岁。”
由于患病的儿子离不开人,孙自捧外出走亲戚或者办事从不敢待太长时间。她告诉牡丹晚报记者,47年来,她从没在外面住过一天,就连侄女结婚,她也只是待了一会就赶回了家。“有时,俺有急事回不来,都是三儿媳妇用开水把食物泡一泡再喂给他吃。”孙自捧说。
爱心人士姚莹注意到,在孙自捧患病儿子床前,有一个破旧的舀子,里面盛满了细细的、灰褐色的沙土,“儿子生活不能自理,吃喝拉撒都在床上,这是给他清理身子用的。”孙自捧说,自己平均一周就得去弄一大袋这样的细沙土,筛过后再在大锅里炒一炒才给儿子用,“家里条件有限,用沙土也是没办法的事。现在俺身子还算硬朗,以后如果走不动了,这沙土用起来都成问题。”说这话时,孙自捧的眼神中满是担忧。 
新闻推荐
四年,在历史的长河中仅仅是弹指的瞬间;四年,在浩瀚的宇宙万物进化中更显得微不足道。沧海桑田,历史变迁,又有谁真的在意这匆匆而过的四年呢?然而,对于一个披荆斩棘、勇攀高峰的企业来说,四年,就显得弥足珍...
菏泽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菏泽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