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何丹)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按照规模化、专业化、标准化发展要求,引导农户采用先进适用技术和现代生产要素,加快转变农业生产经营方式;继续实施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项目,建立补助经费与服务绩效挂钩的激励机制;继续实施农业技术推广机构条件建设项目,不断改善推广条件。对于农业占主导地位的贺州来说,如何引导农户采用先进适用技术和现代生产要素,加快转变农业生产经营方式,成为贺州市今年的一个工作重点。
随着气温逐渐回暖,处处透露出春的讯息。3月,贺州大地上,勤劳的农民已在田间地头忙碌开来,一台台“铁牛”在田地里来回穿梭、翻新土壤、平整土地……为春耕作准备。
3月1日下午,八步区贺街镇北联村的沈利成正站在水稻盘育秧播种机旁指导工作,对稻种进行育秧。这种播种机是一种高效自动化的盘育苗播种设备,集铺土、洒水、播种、覆土等功能于一体,可一次性完成水稻盘育秧播种的各道生产工序。只见一名工人将筛选过的土肥铲进四方形的铺土装置内,另一人则将稻种倒入播种装置内,以前水稻育种繁复的操作程序,如今变得简单易行。沈利成用手摸了一下育苗盘,发现里面的稻种土层均匀,湿度适中,他满意地点点头。
“机械育种,最大的优势是省时,可提前一个星期或10天出大田。”八步区农业局副局长罗斌广告诉记者,机械化大大提高了育种的速度,不要小看这十天时间,对于“靠天吃饭”的农业来说,可以让水稻避开倒春寒和寒露风,将大大提高粮食产量。
这种高质高效的耕作方式,不仅为播种赢得了宝贵时间,也为降低成本创造了条件。“我去年下半年用水稻盘育秧播种机制种,种子播散均匀,成活率高,省时、省工、省种子、省水。”连续获得2011年、2012年广西种粮大户称号的沈利成对种粮有着切身的感受,自从自己种的水稻用上了机械化,他感觉种田也变成了一件轻松的事情。“我现在从制种到插秧、到收割全部都采用机器完成,去年种了320亩水稻,收获干谷40万斤,还比以前节省人工3万元。”
机械化种粮让农户得到了实实在在的效益,如何让更多的农民都享受到这样的实惠?在3月初召开的全市农业工作会议上,贺州市提出将加快农业科技创新,推动现代农业跨越发展。
从去年开始,贺州市在八步区信都镇开展了集约化育秧项目,项目规划用地100亩,其中育秧工厂占地30亩,配套有机械化播种车间,育秧玻璃温室大棚,炼秧场和农民培训教室等,还有70亩的机械化插秧示范区。育秧工厂每批可满足3000亩的大田用秧。工厂化育出的水稻秧苗整齐健壮,移栽后易早生快发,配套机械化插秧后,项目发生叠加效应,由于机械化插秧采取幼苗移栽,宽行窄株等先进农业措施,能充分利用光温资源,减少病虫害,为粮食稳产高产打下良好基础。
据2012年八步区农业局的对比试验结果,工厂化育秧机械化插秧比传统抛插秧亩增产160多斤,节本增效300多元。项目的实施将为构建中央一号文件提出的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进一步解放和发展农村社会生产打牢基础。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曾志)3月中旬以来,贺州市环卫部门按照“清洁城镇乡村、建设美丽贺州”活动划定的220个责任片区保洁机制,采取“先清理、后协调、再规范”的原则,以内部承包的方式,每天凌晨4时至晚...
贺州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贺州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