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覃秋零文/图
4月9日,三三两两的农人正在田间地头挥锄劳作。随着柴油机“哒哒”作响,一排排秧苗整齐地种在了田里,在泥土中安了家……
在八步区莲塘镇桂水村,刚刚犁过的农田里,除了倒映着山坳边正在拔节生长的地膜玉米,还多了20多个卷着裤腿,光着脚,扛着锄头,一箱接着一箱从车里搬下秧苗——从市里来的“村里人”。潺潺的溪水,夹杂着新翻泥土的气息,早上8点多,农人和专家们就早早地在田里忙活开了。
桂水村位于贺州市城乡结合部,当地村民充分利用地理优势,大力发展蔬菜种植。该基地栽培着水稻、黄瓜、节瓜、豆角、南瓜、冬瓜、草莓、玉米、野菜等30多个品种,是贺州市蔬菜新品种新技术示范基地。
“平时一个人插秧,一个小时大概是3分到5分田,而步行式插秧机一个小时能插秧2亩到3亩。”谭家宽,八步区农机推广站工作人员,在基层从事农机工作32个年头。他双手握着步行插秧机的手柄,熟练地把秧苗放到苗箱延伸板上。
“插秧前先弄清稻田形状,确定插秧方向。开的时候眼睛要看前方,确保插秧直线性。”“插秧前,先调节插秧深浅和秧苗株数以及株距,然后挂挡位。”随着“哒哒”的机械声,他握着步行插秧机的手柄,在田里给围观的村民们讲解操作要点。
“我来试试。”看着小巧的步行插秧机,几分钟内就快速整整齐齐插好一方水田,站在田垄间的不少围观的小伙子跃跃欲试。
“步行插秧机一般价格比较低廉,这台大概是1.6万元左右,加上现在国家的农机补贴,农民只要花几千元就能买到了。”时下正值春耕时节,贺州市大力推广水稻机插秧,全面提升农机与农艺融合水平,进一步提高了春耕科技含量和耕种质量。
在水稻插秧技术培训现场,贺州市农业局和农机局的专家们都在田间地头,在现场手把手做给农民看,教会农民按照操作要求,一步步学会农机作业,确保“示范一片、成功一片、带动一片、辐射一方”,逐步形成“以户带组、以组促村、以村推乡、全面铺开”的新局面。
看着插秧机在田间来回转,快速种下一排排整齐的秧苗,正在隔壁田垄清除杂草的蔡大姐问道:“这个机器种的是挺整齐的,可种下的秧苗比我们平时种的还多,会不会太密了呀?”“呵呵,大姐,这个步行插秧机种下的株距是12厘米,行距30厘米,这样的密度更容易护理和高产。”何燕,市农业局农技站站长,光着脚丫,卷起裤腿,一边用锄头整理田垄一边给群众讲解道。
市农业局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桂东以北地区播种时间和桂东以南地区不一致,目前桂东以南地区的播种工作已经基本完成。莲塘、信都已经开始抛秧,预计4月下旬贺州市将全面完成抛秧任务。
记者在采访中也了解到,农民对国家也有自己的期盼。正在整理田垄的黄大姐说:“咱农民没有别的想法,就是希望国家要把惠农政策坚持下去,把粮食价格再涨点,最好能把农机质量管住,这样我心里就踏实了。”
从桂花村的田边到沿线的田间地头,记者一路走过来,发现无数草芽已冒了出来,呈现一片朦胧的嫩绿色,在预示着丰收的希望。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覃秋零)贺州市农业部门以当前春耕生产为契机,组建了以党员干部、专业技术人员为主体的各类农业技术服务队,深入到城镇乡村,为民办实事,为今年保春耕创造一个良好的开端。据农情...
贺州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贺州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