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符晓)10月21日,记者从有关会议上获悉,近年来,嘉峪关市持续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工作,围绕世界文化遗产“万里长城——嘉峪关”的保护和利用工作已揭开了新的篇章,实现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赢。
保存城市记忆,加大文物保护和利用的资金投入。为了更好地展示利用嘉峪关世界文化遗产资源,嘉峪关市于2011年11月18日正式启动了嘉峪关文化遗产保护工程,该工程包括:嘉峪关长城本体保护工程、世界文化遗产监测系统工程以及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和展示工程。长城本体保护工程争取到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专项资金2.68亿元,把文物保护的基础性工程推进了一大步;世界文化遗产监测系统工程争取到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专项资金0.8亿元,是通过全面持续的监测,及时掌握长城的发展变化,为文化遗产保护提供依据;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和展示工程自筹资金10亿元,在对关城周边环境进行恢复性保护,实现世界遗产全部价值的基础上,对关城实现可持续合理利用。
创新工作方法,切实加强对长城本体保护。嘉峪关市积极宣传文物保护方面的法律和政策,自筹资金流转部分土地,在长城两侧划定5米保护界线,安设保护围网,有效地保护了农田里的长城;在国家重点工程——西气东输、西油东输、连霍国道主干线清嘉高速公路、兰新高铁施工过境长城时,嘉峪关市文物部门积极与施工方沟通协调,履行长城保护职责,切实加强在重大项目建设中对长城本体保护工作。
文物保护和利用成效凸显,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实现双提高。2006—2015年,关城文物景区接待游客520.89万人,经营收入42078.38万元。“十二五”期间,关城文物景区接待人数和经营收入都有了较大幅度提高,游客年均增幅20.1%,经营收入年均增幅25.1%;2015年,关城文物景区接待人数首次突破百万人次,达到 105.5万人,旅游收入9798.1万元,接近1亿元,实现双突破;2016年,截至9月底,关城文物景区共接待游客人数92万余人次,实现旅游收入7576.65万元。
展示文化遗产魅力,共享文物保护成果。按照国家相关要求,嘉峪关市对长城博物馆实行免费开放,面向中小学生组织小小讲解员培训、把中小学生绘画课堂搬进博物馆,并利用“5·18”国际博物馆日积极宣传博物馆。关城文物景区面向市民实行“一元卡”门票,市民凭卡可进入景区参观,真正做到文物保护成果惠及人民群众。为加强对长城保护工作的宣传,今年在《长城保护条例》颁布十周年之际,国家文物局于9月23日在嘉峪关关城启动全国“长城公开课”活动,培养小学生们从小树立保护长城的意识。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符晓)日前,记者从有关会议获悉,嘉峪关市自今年1月启动健康促进模式改革工作以来,坚持以人的健康为导向,以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为带动,积极推进政策融入,全力促进全民健康,让全城百姓乐享健康生...
嘉峪关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嘉峪关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