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金萍
秦腔是中国汉族最古老的戏剧之一,起于西周,源于西府,成熟于秦,是我儿时最爱看的戏剧。
时隔20年,一次偶然的机会,我观看了由甘肃嘉峪关市著名作家胡杨先生编导的嘉峪关市本土大型秦腔历史四幕剧《北漠尘清》,深感震憾。一是勾起了我对儿时乡村秦腔的追忆,二是看到和我朝夕相处15年的民政同事俞新梅女士在舞台上的亮丽风采。
俞新梅女士自幼酷爱秦腔艺术,主攻秦腔小生,师承著名秦腔表演艺术家李香爱老师学艺,德艺双馨,天资聪慧、学艺刻苦、勤奋多思。她表演细腻大方,富有气质,舞台扮相俊美,嗓音高亢圆润,行腔委婉流畅,深得广大戏迷喜爱,被誉为“雄关第一小生”。
作为一名业余演员,俞新梅女士清醒地意识到艺无止境,不进则退,对自己要求十分严格,在继承名家的基础上,她大胆创新具有自己特点的表演和唱腔。不论盛夏酷暑,凛冽寒风,还是主角配角,都能坚持排练演出。舞台上严于律己,唱念做打,一招一式,一丝不苟。2016年,她参加了肃州电视台地方戏剧栏目《丝路秦声》擂台赛,初赛晋级,受到现场专家评委一致好评。尤其是她塑造的《周仁回府》中的周仁,给雄关戏迷留下深刻印象。她的秦腔戏剧代表作有《周仁回府》《玉堂春》《花园卖水》《藏州》《花亭相会》等。
《北漠尘清》真实地反映了嘉峪关的历史,带有浓郁的本土文化和质朴的地方特色,“主角”俞新梅女士带着大家唱满台吼的气势,带着以木击板的震撼,去唱征战和剿杀,去唱牺牲和失败,给人以苍凉悲壮之感。演出者都是喜欢秦腔的业余爱好者,他们有着一种天生的本能,那就是从苦难中提取情趣。
我为《北漠尘清》这种纯民间原生态的剧种而欣慰,这足以见证俞新梅女士在秦腔上所展现的独具魅力,我不知,她在台下吃了多少苦,练了多少功,我只知,她有她的爱好,有她的梦,她一直是个自强不息、追求梦想的新时代女性,至少,我是在远方静静地欣赏着她……
她衣着装束和眉眼间的气色让我认定:无论登台演唱的是哪一种“腔”,都唱出一种有别于专业演员太过圆润的另一番韵味儿,我对俞新梅女士早已刮目相看了。
我静静地欣赏着她专注的演出,很快地沉迷且陷入遐想,这是发自雄浑的关中大地深处的声响,抑或是渭水波浪的涛声,也像是骤雨拍击无边秋禾的啸响,初春返青麦苗的细近于无的柔声,甚至让我想起当初我们的嘉峪关人民是怎样地在艰苦的条件下修建起这个城市……
气势磅礴,粗犷豪放,慷慨激昂,雄浑奔放,苍莽苍凉,悲壮的气韵里却也不无婉约的余韵,我能想到的这些词汇,似乎还是难以表述出她腔撼人胸腑的神韵;听来酣畅淋漓,久久难以平复。
怎会有如此强烈的呼应和感染力?我想到的是旋律,一种发自久远时空的绝响,把当代人潜存在心灵底层的那一根尚未被各种或高雅或通俗的音律所淹没的神经撞响了,这几乎是本能地呼应着这种堪为大美的民间原生态的心灵旋律,我是一个被彻底征服的观众,台下观众一阵强过一阵的掌声,当属一种心灵的应和,我知道,其他观众也沉浸到戏中去了。
这一次,我庆幸是“眼福”和“耳福”的受众之一了。
此时, 杨度(俞新梅女士主演)还在演绎着明代河西走廊酒泉以西的戈壁绿洲地带曾经发生的故事:“乌云密布狼烟起,两军交战在今夕,官人不知生与死,心如刀绞精力疲。兵荒马乱家园毁,眼望儿女心凄凄。”……
如今, 戈壁奏响老秦腔,正传承着悠久的雄关历史文化,带着我们的梦想,一起谱写着我们的戈壁明珠,越来越璀灿……
新闻推荐
(接一版)柳鹏指出,同志关系是我们党在长期的革命斗争和实践中,形成的一种朴素的、实在的、志同道合的革命友谊。1959年,毛泽东同志写信给刘少奇、周恩来等同志,强调党内“一律称某某同志”。1965年,中央...
嘉峪关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嘉峪关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