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想知道一个城市人们的幸福指数高不高,那就看看他们的脸上是否常带着笑容。同样,一个城市的文明指数高不高,从市民日常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就能窥见一二。随着嘉峪关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步伐的加快,日前,嘉峪关市正式发布《嘉峪关文明20条》,这20条公约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足了功夫,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了市民日常生活的基本遵循,使践行核心价值观的社会基础既“实”且“厚”。
文明并不抽象,它是由一个个小细节构成的。一个城市的文明程度,主要取决于生活在其中的市民的文明程度。市民既是城市政治、经济和文化的承载者,也是展示城市形象的一张张“活名片”。如果说城市的形象是一幅巨大的马赛克拼贴画,那么每一位市民就是精心拼贴其中的一小块,人人合起来就共同绘制出了这个城市文明和谐的蓝图。《嘉峪关文明20条》的制定和出台,对提高市民文明素质、提升城市文明形象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老子有句名言:“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抓文明创建,就得抓文明细节,就得不留文明死角。 “公共场所不大声喧哗”、“ 不随意横穿马路”、“ 不剩菜、不剩饭”、“ 遛狗牵绳及时清理粪便”、“ 道路交通口不闯红灯”、 “公共场所不穿拖鞋和睡衣”等20条文明准则,是细节,是小事,是人们容易做到的事情,这种倡导是雄关人应该共同遵行的文明行为,培养的是市民的文明习惯、文明特质,稳固的是城市的文明根基,如果我们的市民都遵从了、做到了,嘉峪关市共建全国文明城市的大事、难事也就指日可待了。
任何一种价值观要真正发挥作用,就必须融入社会生活,让市民在实践中感知、领悟。“公共场所不喧哗、不说脏话、公交车上主动给有需要的人让座……”没有刻意追求文字上的工整,每条一个短句,最长的14字,最短的仅4个字,共231字,如此“直白”的文明公约接地气、有创新、重倡导,不仅切中时弊,更简洁易行。《嘉峪关文明20条》从细节入手,从小处着眼,来源于现实生活,要求具体而又明确,避虚就实接地气,专门针对比较突出的不文明习惯,因而,对于广大市民来说,在现实生活中依照《嘉峪关文明20条》来约束自己的言行并不难。《嘉峪关文明20条》面向社会,通过具体、可操作的行为规范引导、涵养城市文明,切切实实地做到了贴切性、对象化和接地气。
一个城市的吸引力,与其物质文明有关,但更重要的是与精神文明有关,能让人对其产生眷恋的却往往是一些“看不见”的要素。一个微笑、一个善意的眼神,都是一种表达。太多的时候,默不作声的文明,却在丈量每一位市民的行为与准则。《嘉峪关文明20条》赋予雄关的精神气质、文化内涵以及居住其间人的素养,构成了城市文明的根本,也给我们这个城市在创建全国文明城市过程中注入了底气。这20条文明行为,虽然只是给市民一个行为参考,并不具有法律约束力,但如果大家能够把文明当成一种习惯的话,“嘉峪关文明”就离我们不远了,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也就具备了最基本的条件。
新闻推荐
王砚调研检查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工作时强调不折不扣落实“创城”工作任务 大力营造人知人晓人人参与的浓厚氛围记者李多进
图为王砚一行在镜铁区铁北社区调研检查。本报记者李多进摄本报讯(记者李多进)5月14日,市委书记王砚深入车站、广场、街区等地,对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宣传工作落实情况进行实地调研检查。他强调,宣传工作...
嘉峪关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嘉峪关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