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杨亮 通讯员伏翔凤
腊月二十三,小年。对住在广汇小区廉租房的马小林来说,这一天令人难忘。从玉门嫁到嘉峪关那天算起,马小林已经在嘉峪关生活了20多年,当家庭主妇,为家人做一顿又可口的饭菜,马小林早就习以为常了。“我妈妈做的饭虽比不得饭馆里的丰盛,但是吃起来特香。”马小林15岁的儿子说。
马小林居住的房子不到30平方米,平日里除了养育自己的儿子,还要照顾不到12岁的外甥,生活十分拮据。“我也没有什么手艺,平日里就在市场里摆一个小摊子,挣些微薄的收入,补贴家用。”马小林说,生活就这么一天天地过下去,虽然很辛苦,但是有两个孩子的陪伴,过得也很充实。
其实,在马小林的生活世界中,她从未奢望过有那么一天,自己能静静地坐在沙发上,然后等着一桌丰盛的菜肴上桌。2月8日中午,在镜铁区曙光社区伏翔凤的安排下,一桌饱含浓浓社区情的午宴端上了马小林家的饭桌:凉拌西红柿、凉拌莲藕、清蒸鱼、冬瓜炖排骨、蒜薹炒肉……
坐在饭桌前,儿子和外甥拿着筷子,兴奋地看着每一个碟子、每一道佳肴。而马小林的眼眶却湿润了。“20年来,我给孩子和家人做过无数顿饭,没有一顿饭不是亲自下厨的,今天……”马小林的声音有点哽咽。“作为母亲,虽然我和马小林没有血缘上的亲情,但是她的那份对孩子、对家人的爱,我能深切地感受到。”伏翔凤说,“在我看来,亲情就是给他人做上一顿饭,送上一袋米,送去一斤肉,虽然价值不高,但情意绵长。”
“生活本身就是五味杂陈,我家的生活条件或许赶不上很多家庭,但是我不怕苦。”马小林说。“像马小林这样的家庭,在我们社区有很多,送亲情、送温暖、送祝福,让每一户困难家庭树立健康的生活心态,这是我们社区的责任,更是每一个社区工作人员的义务。”社区党委书记杨军来说。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杨亮)党的十九大提出,“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2017年,嘉峪关市教育事业...
嘉峪关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嘉峪关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