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莒县讯(通讯员 马德民辛有东)一排排救灾帐篷外,一个非常不起眼却又很特别的摊位,摊位前一个简易的纸板上写着:免费为军人修鞋、推拿按摩。摊主看起来40多岁,身穿一身旧军装,身板魁梧、长相朴实,他就是来自莒县的抗震救灾志愿者史学军。
4月14日,正在威海为客人推拿的史学军从电视上看到了青海省玉树县发生7.1级地震的消息,心中万分难过,于是立刻收拾用于修鞋、推拿、按摩的工具,从威海汽车站乘坐发往青岛的客车,从青岛到郑州,从郑州到西安,从西安到西宁,17日搭乘救灾物资车,几经周折,来到了玉树,又开始了他的救灾生活。
除了参加这次青海玉树抗震救灾外,史学军还曾参与过1998年抗洪抢险、2002年安徽洪涝灾害、2005年威海雪灾、2007年贵州冰雪、2008年汶川大地震等多次救灾活动,积累了丰富的救援经验。
是什么原因驱使着他参加这么多的抗震救灾活动?我们在史学军的老家长岭镇荆家村了解到,史学军出生在一个普通农民家庭,弟兄5个,他排行老三,二哥和四弟、五弟都是军人。在他心中,当兵一直是他的梦想,但由于种种原因没能入伍,从此心中便多了一个“学军”、“拥军”的情结。现在的他天天穿着一身旧军装,据说那是一个部队领导送给他的,一直舍不得脱下来。
从1980年开始,史学军就学会了修表、修钢笔的手艺。随后的几年里,他靠手艺挣了18万元。这无论在当时和现在来说,无疑都是一笔巨款。按理说,他应该从这笔钱中拿出一部分改善生活,但他甚至都没想到把家里屋顶上破旧漏雨的破瓦换一下,而是“倔强”地开始无偿到部队和军校为战士和学员修表、修钢笔、修眼镜,而且一干就是20年。
20年里,他几乎每年都是半年时间打工挣钱,半年时间为官兵免费服务。挣多挣少,全部都用在了路费、生活费、零件费上。20年里,他去过的军校有50多所,有些军校密集的城市,像济南,他去了200多次,石家庄也有100多次。“军人用生命保卫着国家,我只不过是在向他们学习,为他们做这点小事,是应该的。”这就是史学军最质朴的“学军”、“拥军”的情结。
新闻推荐
新华社济南4月29日电(记者 邓卫华 焦国栋)记者从山东省工商局获悉,这个省将进一步放宽企业名称和经营范围限制,允许“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和“半岛蓝色经济区”写入私营企业名。...
济南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济南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