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绍庆迟焕东
□本报记者 李绍庆 迟焕东
随着汽车急剧增加,济南堵车越来越严重。
记者陈长礼 摄(资料照片)
国际上通常认为一个地区进入汽车社会的重要标志,是每百户居民拥有汽车数量达到22辆左右。济南百户居民拥有汽车22辆的话,表明济南已经率先迈进汽车社会门槛。随着而来的,则是行车难、停车难、养车难等“汽车病”。
汽车社会仿佛一道大考,正在考验着政府和交通管理部门的智慧。
行车难――― 济南部分道路车辆饱和度已超标
爱也汽车,恨也汽车。汽车,给济南市民带来了不少烦恼,主要集中在三难:行车难、养车难及停车难。
除了频繁发生的交通事故外,交通堵塞也是汽车保有量迅速增加导致的副产品。“大城市大堵,中城市中堵,小城市小堵,农村不堵”,这是时下对城市交通状况的戏谑之言。
市民王先生经常开车在高架路行驶,有好几次,他被堵在路上,动弹不得,他也曾想不走高架路,但地面更堵,尤其令他苦恼的是,在高架路上,一旦被堵住了,车辆没有任何回旋的余地,只能等待交通恢复正常,“看到过的最严重的堵车,从顺河高架的经十路出口开始,一路向北延伸,堵塞的车辆一直排到了北园高架路,整个顺河高架桥单幅交通瘫痪”。
私家车行车难,有专用道的公交车也同样感受着行路之难。
115路公交车司机孙旺勇对近两年的交通拥堵也深有体会。“2002年,刚开上115路时,公司规定单程必须45分钟内到达,每趟几乎都能够按时达到。”孙旺勇说,“到2008年时,路上堵得还不算厉害,一般的路口一个信号灯就能过去,单程用不上50分钟。”
从2009年开始,车明显增多,到去年,堵车很严重,“早上7点左右发车,至少1个小时才能到终点。最堵的时候,一个路口要三个信号灯才能过去。”孙旺勇告诉记者,“舜耕路到全民健身中心距离700米左右,堵得厉害时,全部排满了车。”
开了七八年出租车的张德亮告诉记者,4年前,他一天跑250-260公里没问题,现在一天只能跑200公里左右。张德亮说,他每天都在路上跑,但很多时候被堵在路上。他举了一个例子,1月5日上午有位乘客从开元山庄到省立医院,张德亮取道经十路,结果总共用了37分钟时间。“同样这段路,三年前十几分钟就到了。”这个活儿计程表显示23元,其中等待收费为5元,按照每等待5分钟加1元的标准,光在路上等信号灯至少用了25分钟。
他告诉记者,几年前经十路是最畅通的主干道之一,现在堵车已经成为常态。
根据通用的标准,道路车辆饱和度在0.8至1.0之间容易发生交通拥堵,超过1.0后极易发生交通拥堵甚至交通瘫痪。目前,济南市区部分路段的饱和度在高峰期达到了1.2-1.5,交通拥堵已让有车一族有了危机感和紧迫感。
能给人们带来便利的汽车,同样能给人带来损失。来自公安部交管局的数据显示,2009年,中国共发生道路交通事故23.8万起,造成67759人死亡、275125人受伤,直接财产损失9.1亿元,到2010年上半年,损失同比有所下降,全国共发生道路交通事故9.9万起,造成2.7万人死亡、11.7万人受伤,直接财产损失4.1亿元,损失仍然很大。
停车更难――― 转半个小时找不到车位
不仅堵车让人烦,停车难更让人烦。
在经七路某金融机构上班的宋先生说,虽然单位8点上班,但他每天都要7点半以前就到单位,要不然,根本停不下车,有一次他外出办事回来停不下车,在单位附近转了半个多小时也没找到车位,只好把车停到了经八路附近一个居民区里。
在经四路上班的金女士告诉记者,她所在的办公楼前只有30多个停车位,每天上班第一件事都是抢车位。有时实在停不下了,就把车随便停了锁好,把自己的联系电话贴在车窗上,如果妨碍了别人开车,就打电话联系她再调车。
更有市民买车之后,由于堵车及停车难困扰,平时很少开车,只在周末开车外出。陈先生说他在高新区住,但在市中区上班,他发现自己上下班开车还不如坐公交车快,所以他上下班基本不开车,买来的车形同虚设,只是偶尔想到自己是有车一族,心里会有些满足感。
上班难停车,回到家停车也是难事。小区停车位动辄10多万一个,比一辆小轿车还贵,好多小区车已经满了,即使能狠下心来买车位,恐怕也买不到了。在小区无处停车,出门在外也无处可停,到处车位紧张,到商场超市去根本没法停车,还不如打车方便。
目前济南市机动车保有量已超过130万辆,然而市区机动车停车泊位仅有15万个左右,随着机动车保有量的激增,停车越来越难已成为不争的事实。在新购汽车激增的同时,济南市道路和公共停车场并没有同步激增,车与路、车与停车位的矛盾也日益突出,用车环境也越来越差。
养车成本的居高不下也困扰着不少消费者:如果购买一辆1.6升的轿车,每月在油费上的开支将达到800元左右,全年税费加养车成本大概需要1.5万元,相当于每个月1000多元,单养车的这些钱打车就足够了。
更令消费者感到担忧的是,油价还在上涨,不知道以后油价会涨到多高。
如果说济南刚踏入了汽车社会的门槛,日益严峻的城市用车环境、急剧上升的用车成本,给正准备兴冲冲奔进“有车一族”的市民来说,无疑泼了头凉水。汽车消费者的汽车梦正在经受烦恼,遇到挑战。
对济南市目前的交通拥堵问题,市长张建国公开表示,不能通过限制市民购买汽车来治堵,他表示,治堵的政策绝对不是不让买汽车了,交通管理问题一定要纳入城市管理的研究当中,济南不能到了堵得没办法了才想辙。
“药方”――― 治堵得靠“疏”
对于有的城市通过实施单双号来限行,记者在采访中发现,不少业内专家对此表示质疑,单双号限行并不能减缓“汽车病”,有钱的照样可以买几辆车,反而加重了停车难,比较好的办法应该是在城市里多设置单行道,禁止随便乱停,这样很大程度上就能减缓拥堵。
减少堵车,得靠先进的管理手段,特别是高科技设备。例如在高速公路上,一旦发生事故,“可变情报板”随即发布信息,相关收费站封闭,不让新车辆上路,路上车辆也提前驶下,从而减少堵车。而在市区道路上,没有全程监控,没有可变情报板等设备,只在部分路段设置了监控和拍照,达不到即时提醒,即时分流的效果,从而不能及时化解可能的堵车。
在汽车社会面前,如何找出城市交通拥堵的症结并出台有效的解决办法?研究表明,以轨道交通为主的公共交通建设滞后,小汽车成为个人出行的主要代步工具,是加剧道路拥堵的重要原因。世界发达地区尤其是欧洲的大城市没有一个是完全靠小汽车交通来解决城市出行问题的,必须通过发展轨道交通,或其他方式的大运量公共交通才能解决。
目前国内绝大多数城市公共交通出行比例低,与相关设施不到位有很大关系。交通专家认为,改善公共交通换乘条件,完善公共交通工具线路和站点规划,对于缓解中心城区交通拥堵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
新闻推荐
□本报记者 李绍庆 迟焕东 刘研波 □专题策划 李绍庆资料照片1月4日,记者从济南市国税局了解到,去年共有180348辆车缴纳车辆购置税14.5亿元。这些新增的车辆到底有多少呢?按照每辆车车...
济南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济南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