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知道,抗战时期,全国的港口和大中城市,都控制在敌伪和国民党手里,共产党所领导的解放区,大都在交通闭塞的边远山区,故名“边区”。各边区又都被日、伪、顽严密封锁,交通不便,经济困难,基本上与海外人员没有交往。
1945年秋,抗战胜利,日本投降,烟台解放。它成为全国最早解放的港口城市,也是解放区唯一的对外窗口。当时许多为和平而奔走的国际友人、港澳人士和国内各地的学者名流,欲要进入解放区内,既无飞机,也无火车,多数不得不由海路绕道从烟台海港进入,然后再转往各个边区。所以,一段时间里,胶东区的外事活动异常频繁。其中为人们所熟知的大事,如对付美舰欲在烟台登陆、安排联合国救济总署、接待转送爱国民主人士、接收由广东北撤的“东江纵队”来烟……都是一些载入史册的重大事件。担当这些任务,对刚从山沟里走出来的“土八路”来说,既缺乏经验,又绝对马虎不得。为此,胶东行署专门成立了“外事特派员办事处”,设立接待外宾食宿的“交际处”,到处搜请懂英语的人充当临时翻译,甚至还出版发行了英文周报《芝罘新闻》。这些外事活动,是当时其它解放区所没有的。这就难怪新中国第一代外交人员中,胶东干部特别多,比如姚仲明、徐中夫、于谷莺、李耀文、仲曦东、李善一等。
当时国内外的来客,大都是知识阶层,其中不少人还是集邮爱好者。对设计简单、印制粗糙的山东解放区邮票非常喜爱。因其风格特异、政治性强、使用面很窄、发行量特少,是客人们从来没有看到、在别处也无法买到的。于是,他们纷纷自到邮局购买,买到者则奔走相告,有的还特意到邮局柜台去请求销戳。这使当时的胶东战邮局和烟台一等邮局,忙碌了好长一段时间。
但来宾们仍不满足,就设法通过组织找胶东有关领导人帮忙,想买到更多、更全。这期间,率领联合国救济总署人员到胶东工作的宋庆龄,还曾应他们领导人的要求,出面索去一批邮票并找人搜集使用过的信销票。胶东战邮的负责人张善堂、王武夫等,对此,都有深刻的印象,并曾在回忆录中记述过。
针对这种情况,胶东战邮局经过仔细研究,又请示山东省总局的批准,专门设计印制了一批邮票粘存簿,用以赠送给国内外的友人。这件东西,既是客人们最喜爱的礼品,又能有效地宣传中国解放区,比起零散邮票来,当然显得更加郑重而又体面了。这就是胶东区印制发行“粘存簿”的缘由。
该簿的全名是《山东解放区邮政出版各类邮票粘存簿》,可是,所贴的邮票,不包括在外地印制的山东解放区票,全部是当时库存的在胶东地区印制的几种邮票,因为这个粘存簿,主要是作礼品使用,不是为了档案,于是就有什么贴什么,不过于去讲求齐全了。所以说,这个邮票册虽然名为《山东解放区邮票黏存簿》,实际上,叫它“在胶东印制的山东解放区邮票粘存簿”,会更加名副其实些。
此册印制于1946年5月,当时胶东无战事,又涉及外事,所以设计、印制得非常精美,封面采用胶东著名画家李善一的彩色版画,内页8张,采用淡雅的浅黄色,共贴珍贵山东区票22枚。当时印制的册数不多,分赠对象十分严格。据笔者所知,留存于世者,先后仅发现四件,分别在济南、青海、天津、南京四地。这是二十年前的情况,于今是否还在,就不敢说了。王景文文/图
新闻推荐
本报讯(YMG记者宫铭源)记者近日从烟台港站汽车站获悉,在迎来“三八”国际劳动妇女节之际,为回馈社会,港站将开展特惠活动,为女性假期出行提供方便。据港站汽车...
济南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济南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