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闻省府前街要建“红尚坊”高档小区,不禁想起了当年的山西会馆。
如今新楼已经耸起,老房子被扫荡一空,老故事也随之远去,但山西会馆处仍有石碑残存,故而尚可说上一说。
省府前街旧称“布政司大街”,当年的山西会馆,坐落在布政司大街中间路西,今玉环泉北邻坐进去的半截巷子里。山西会馆始建于清乾隆三十七年(1772),光绪年间重修并扩建,是济南最早的会馆,早年街对面就是清末左都御史张英麟的故宅。据曾见过会馆的人讲,昔日大门匾额上面的四个大字是“陕山会馆”。不过,老济南人都称它是山西会馆,据说也主要是晋商掏银子捐钱盖的。从清末到民初,山东省城济南的钱庄票号银楼大半是山西人的天下。
一般而言,会馆是客居在外的商人相互联系聚会的场所,具有外省同乡联谊会的性质。但其实事情并非这么简单。过去济南有多家会馆,如浙闽会馆、江南会馆、湖广会馆、八旗会馆、江西会馆、中州会馆等。你若熟悉老济南的地理,就会发现它们有个共同特点,即:皆距官府衙门甚近。比如,浙闽会馆、江南会馆均位于宽厚所街,其北面一条马路之隔,就是当年的济南府署和历城县衙。八旗会馆位于院后街,所谓“院后”,就是抚院(清巡抚衙门)后身。江西会馆位于大明湖南岸万寿宫街,北距巡抚衙门和按察使司亦不过百步之遥。中州会馆位于旧榜棚街(今已拆除),街北口正对布政司大街。而湖广会馆则位于小布政司街。不言自明,之所以如此选址,目的就在于方便与官员就近联系。
那么山西会馆为何要选择建在这里呢?那就更大有讲究了。要知,今日的省政府前街,即是昔日的布政使司门前,其东则为济南府贡院。贡院是干什么的?是秀才考举人的地方。布政使是干什么的?是掌管一省的民政、田赋、户籍的。奥秘正在这里。山西商人不仅财大气粗,而且精明过人,他们选择了一个当时的最佳位置,捷足先登了。
会馆之设始于明初而盛于清朝。最初是在京城设会馆,称为“试馆”。即是商人们为本省来京赶考参加“会试”的举子们提供一个落脚的地方,注意,是免费提供吃住,相当于今日的预期投资,将来举子们发达了好彼此有个照应。如果其中有谁当年就中了进士,那就是买了一只绩优股,短平快,一本万利了。另一个用途就是便于与本省籍居京官宦沟通联络。后来会馆越来越多,不仅在京城设会馆,在各省也大建会馆,而其目的略同。
建会馆的固然都是商人,会馆的运作也是商人支持,不过会馆却跟商业往来关系不大,主要
还是为商家联络官府提
供一个场所。而靠近
官衙修建则为
最 佳 方案。须知,昔日的官衙就是官老爷的私宅,当年在任的地方官都是住在衙门里的,但又不便于直接上门送红包,因为还有御吏和官老爷的下人们盯着,弄不好不但官员要受弹劾,商人也风险巨大。不过官商联谊总得有个由头才成,官老爷的面也不是那么好见的,不是你一个商人想请就能请得出来的。当然最好的由头,莫过于看戏了。邀来名角唱大戏,备下美酒佳肴,只要恭请,官员没有不到的。醉翁之意不在酒,多少官商勾结的好戏,就在一片锣鼓声中,心照不宣,不谋而合,暗暗达成了。
因此当年但凡会馆必有戏楼戏台,乃是必不可少之要件。据闻,昔日的山西会馆,就以戏楼之高戏台之大而秀出于济南其他诸会馆之上。而山西商人也通过请名角唱大戏这个中介,与济南诸官府衙门顾曲周郎暗度陈仓,使官商关系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紧密。清末废科举之后,各地会馆逐渐式微,至民国初年,会馆这种官商联系的平台,逐渐没入历史。不过在此期间,山西会馆大戏台上,还曾上演过两出令当年老济南人难忘的好戏。
一次是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夏天上演的洋人唱大戏――― 放电影。
这天是农历六月初十,阳历7月12日晚上,济南大街小巷到处哄传“快去看啊!山陕会馆里有洋人在唱戏呢,而且还是站在一块白布上唱”!
此时山西会馆大戏台前已经人山人海。只见戏台上挂着一块大白布,白布上突然出现了两个西洋女子的影像。两女子欢快地跳起舞来,她们的头发乱蓬蓬的,样子憨态可掬,不时惹得众人大笑;大概两分钟后,白布上又出现了两个西洋人在打架;再过两分钟,白布上又出现两个西洋女子在变戏法。随之戏台下秩序大乱,会馆管事让洋戏停演。
这是济南有文字记载的历史上第一次放映无声电影。两周后,当时的《大公报》以《人皆称奇》为题发布了这则新闻,其文云:“日前来一电光活动影戏,初十晚间,假山陕会馆演之。往观者人山人海,率皆喝彩。向后聚人愈多,恐其滋事,遂即歇止。东邦人士从未见此妙技,故志之。”
再一次是清末宣统三年(1911)冬天顽固派上演的取消独立大戏。
清末宣统三年即辛亥革命这一年,农历九月二十三日(11月13日),山东各界联合会及学界工商界代表数千人齐集于省议会大厦“鸟笼子”之内,经昼夜之唇枪舌剑,最终宣布山东反清独立,推举原巡抚孙宝琦为临时山东都督。但随之逆流涌动,八天后顽固派又在山西会馆开会宣布取消独立。
这一天山西会馆戒备森严,陆军第五镇标统张树元从军营中调来三尊大炮,支架在会馆门前示威,一尊炮口朝西指向山西会馆,一尊炮口朝东指向珍珠泉巡抚衙门,另一尊则炮口朝南指向省议会鸟笼子。参加此次集会的除第五镇旧军官、咨议局旧人六二党、临时都督孙宝琦外,还有济南商会会长及绅士孟洛川等人。在大炮手枪的威逼之下,临时都督孙宝琦出尔反尔,又站在山西会馆大戏台上演了一场再作冯妇独幕蹩脚戏,宣布取消山东独立,撤销临时政府,随之递交官印,称病避入青岛德国医院。
这两场大戏唱罢后,山西会馆即告冷落。上世纪20年代会馆改为救济会所办“正宗小学”。当年家住大布政司街的韩美林就是从这所小学毕业的。直到上世纪50年代,这里一直是业余补习学校。当年家住历山顶街的李昌元同学从皇亭小学毕业后,考济南一中落榜,曾在这里的夜校补习一年。
最近李昌元学兄在其博客里回忆了当年上补习夜校的情景。文中说:“拐进省府前街,看到街上有个玉环泉,就像并排的两口井,居民都在这打水。路西一个小弄堂,我的新的落脚学校―――‘群众文化补习学校\’的大门就在其内北撇。它看上去好像一个大客栈,门对面有高大的影壁,进去大门有个小二门台阶。院子是很大,但上方有一个很大的屋棚罩着,靠天窗采光,夏天那是不会被太阳晒着,倒是很阴凉。北面的正房和东西厢房其向院内一面,完全是由油漆锃亮的精美的镶玻璃窗的木门并排建成。正房不知是做什么用的,反正那里永远是灯火通明。我也未曾去打听。我们小学补习班在东厢房,教室狭长得像一条长廊,摆放十几排书桌,每一排都是两张书桌并排无间隙地摆在靠墙的右侧,在左侧留出一条狭窄的通道。老师的讲台在北头,由于离得太远,坐在后排听课就很吃力。”
20世纪60年代补习夜校改为济南民办中学,后改称济南市第四十中学。“文革”后济南四十中在街对面原张英麟故宅建新校园,遂在山西会馆旧地上,盖了三栋教师宿舍楼。但当时会馆的殿基和影壁墙犹存。1910年夏天会馆大殿残存和影壁墙被拆除,如今就唯有三块石碑尚存了。
面对并排矗立的三块捐款石碑,人们是否还能想象当年山西会馆大戏台的连台好戏呢?
新闻推荐
超市监控录下女子弃婴过程男婴被抛购物车内,经检查身体并无缺陷
作者:孙华□实习生 张丹丹 李永明 本报记者 孙华图一:抛弃男婴的女子(录像视频截图)图二:被抛在购物车内的男婴 实习生张丹丹 李永明 摄出生约20天、躺在蓝色襁褓内……昨天下午2点左右,在经...
济南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济南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