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早知今日,悔不该当初……”嫌疑人一步步滑向犯罪深渊的过程让人警醒,一番痛彻心扉的自白又让人心生惋惜,只是我们在惋惜过后,不得不问,有多少后悔可以重来?
从今天起,本报将推出“追问案中人”法制栏目,通过对话的形式,追问犯罪嫌疑人的作案动机和作案过程,剖析其犯罪原因和内心世界,原生态地为读者还原新闻事实,以警醒他人。
□本报记者 殷玉国 实习生 徐敏 赵云龙
■本期人物档案:他是令人敬重的高校教师,因为自己的手机被人偷了,他连续偷了两部价值不菲的iPhone4。他说偷手机是为了报复他人,只有这样心里才感到痛快。
【打破平静】 大学老师上着课被民警带走
旁白:今年32岁的王明(化名)研究生毕业后,在济南某高校如愿当上一名大学老师,已结婚成家的他,每周给学生上课不多,日子过得很安逸。可是, 3月31日上午,王明正在教室里给学生上课,突然有人推开教室的门,说有人找。他跑出教室,看到眼前站着的便衣警察时,他的脸色立刻变了。【对话实录】
民警:知道为什么找你吗?
王明:知道……
民警:因为什么事儿?
王明:偷手机。
民警:偷什么手机?
王明:iPhone4。
民警:盗窃几次?在哪里偷的?
王明:两次。在学校的篮球场上。
【滑向深渊】 打篮球顺走别人的手机
旁白:3月13日,历下公安分局姚家派出所接到市民报警,其在二环东路某高校操场上和几个朋友打篮球,装着价值5000多元iPhone4的衣服不翼而飞。3月27日,又有一市民报案,称自己的iPhone4也在该校打篮球时被人偷走了。经过侦查,在济南某高校当老师的王明进入民警视线。【对话实录】
民警:第一部手机什么时候偷的?
王明:3月中旬的一天。
民警:你说说当时怎么个情况?
王明:当时我在打球,看到一男的拿着iPhone4打电话,后来,我拿走他放在球场边的一条裤子、一个马甲。
民警:手机呢?
王明:我现在一直用着呢。
民警:第二次什么时候偷的?
王明:3月27日。当时觉着他的手机比我现在用的要好,然后我就拿走人家的衣服,从衣服里拿出来一看是iPhone4。
【心理扭曲】 手机被偷,老想着偷回来
旁白:一名具有较高社会地位和文化层次的大学教师,怎么会偷他人的手机?姚家派出所副所长王小兵告诉记者,王明家里比较富裕,他开着20多万的轿车,用着一万多元的笔记本电脑,他一月的工资能买一部iPhone4。是什么原因导致他走上歧路呢?【对话实录】
民警:你每个月收入大概多少钱?
王明:5000多元。
民警:收入已经不低了,怎么还有这个想法?
王明:自己手机在篮球场丢了,心里不平衡,就想偷回来。
民警:第一次是这种想法,偷回一个,怎么还有第二次?
王明:第二次是跟一个人在球场上打球,差点打起来,然后想报复他,就偷了他的手机。
民警:怎么处理的手机?
王明:我觉得扔了也怪可惜的,就卖了2300元,钱还信用卡了。
【幡然醒悟】“怎么处理都行,别毁了我”
旁白:3月31日,王明被警方拘留。当民警告诉王明的行为触犯刑法后,他真的醒悟了,对民警说:“给我个机会吧,我一定重新做人,这种思想不会再有了,经历过一次我不会再有第二次了。”【对话实录】
民警:你知道你的行为是什么行为吗?
王明:是违法的,不道德的。
民警:你违反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你一个当老师的怎么能做出这种行为呢?和你身份相配吗?
王明:我现在后悔了,后悔死了。害怕别人看我,害怕别人知道,给我个机会吧,我一定重新做人,这种思想不会再有了,经历过一次我不会再有第二次了。
民警:希望你自己考虑考虑这个事情,摆正心态,你既然违法了,触犯法律,就要受到应有的制裁。不是某个人给你机会,是你自己给自己机会。第一次偷手机,你这种心态非常不正确,但是你还没有意识到自己错了,反而第二次偷手机,如果民警不找到你,你可能还会出现第三次,第四次……
王明:我知道错了,怎么处理我都接受,别毁了我就行,我会尽一切办法来补偿我的过错。
【个案点评】
济南人民警察职业培训学院基础教研室主任孟庆森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该案犯罪嫌疑人作为一名具有较高社会地位和文化层次的大学教师,自己的手机被偷后心理失衡是很正常的,也可以理解。但为了寻求心理平衡,他怀着一种报复心理,采取极端的手段又对他人实施盗窃,从而使自己从一个受害者变成了害人者,不但造成了自己的违法犯罪,给自己的人生写上了极不光彩的一笔,同时也给家人带来痛苦和伤害。
“这种行为在常人看来是难以理解的,反映出性格上的不够成熟和处理问题、解决问题方式方法的错误。遇到类似事情,应该采取合法的途径,及时到公安机关报案,使偷盗者能够受到法律的惩罚,以免其继续危害他人和社会。”孟庆森说。
新闻推荐
深受“谣盐”之伤,科普读物或将满足读者科学“防核”需求“防核”图书,济南开始上架
时报讯 (记者钱欢青)3月11日,日本发生9.0级地震,由地震引发的福岛核电站事故,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此前,由于害怕受到从日本飘来的放射性物质的影响,全国各地出现了抢购碘盐的事件,最后,“谣盐”...
济南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济南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