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晓飞
由于回家车票难买、孩子太小不适合出远门等原因,春节选择不回家,而让父母从老家“进城”团聚符合一些年轻人的生活需求,这种近年逐渐流行开来的过节方式,被称作“逆向探亲”(2月2日《光明日报》)。“没出正月十五,不算过完年”,与同事聊起在哪里过的年,巧了,他家老人也是来济过的,而且是大老远地从浙江来的。一问身边的朋友,也有不少是“逆向探亲”,但说起“逆向探亲”的感受,言语之中或多或少流露出些许遗憾,自己倒是省钱省心了,老人反向进城来回却花了不少钱。再者,在城市的高楼大厦间,老人找不到说话的人,也找不到归属感。
其实,回乡探亲还是“逆向探亲”,实际上很重要的一个区别就在于选择谁作为春节期间的“重心”。在传统的观念中,全家老少齐聚首才算是真正的过年,所以每年春运不啻于一次人口大迁徙。而“逆向探亲”似乎颠覆了传统,因为父母相对清闲,只要身体允许,进城团聚也是一种选择。可是,如果说现代人因为对年年挤火车回家探亲、走亲戚发红包而患上“恐归症”的话,说不定“逆向探亲”的老人尝鲜过后,也会对这种长途跋涉产生恐惧感。家,终归是自己熟悉的氛围好。
比如今年春节,我把父亲从老家接到济南,与在济南带孩子的母亲聚首,也算与“逆向探亲”沾点边。之前早就打算好了,年初一那天带他们出去转转,给他们创造好一点的物质条件,可父母就愿意待在家里看看电视、陪陪孙女,外面的热闹不是他们熟悉的串门拜年的过年方式。看来,想让老人在陌生的环境里找到熟悉的快乐,不是“逆向探亲”想象中的那么简单,还需要从心理、情感等方面纾解老人内心的寂寞。
选择何种团聚的方式因人而异,我们不必过分守旧,也不必过分拔高“逆向探亲”对缓解春运压力的贡献。虽然“逆向探亲”有积极意义,但我倒觉得,其更是一个剖析社会问题的标本,可以从中一窥社会老龄化、城乡二元体制以及独生子女父母养老等问题,试想将来白发苍苍的老人充当春运主力,这样的春节难言轻松吧,未尝不会衍生出新的社会问题。
新闻推荐
作者:王锋摄昨日下午,济南西关高跷表演队来到趵突泉南门,在热闹的锣鼓声中,踩起欢乐的高跷。西关高跷表演队的高跷跷腿高度为1.8米至2米,是山东省内最高的高跷。如此大高个的高跷吸引了众多市民好...
济南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济南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