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日,王克勤做客济南日报报业集团,进行专题讲座。记者隋得圆 摄
□本报记者 朱文明 魏巍
王克勤,48岁,甘肃永登人,“中国揭黑记者第一人”。2001年,他的报道促成了160多个黑恶分子被送进监狱,有黑社会组织扬言要500万元买他的人头,被誉为当代中国“身价”最高的记者。
他是“中国新闻界最具分量的核潜艇”:“当看不见他的时候,他在水下默默潜航;而一旦他浮出水面,一定是对黑恶势力致命一击。”
3日,这艘“核潜艇”登陆济南,做客济南日报报业集团,和数百名编辑记者面对面交流。当记者问他,作为“揭黑第一人”,是否“艺高人胆大”时,他笑了:“我很笨,而且胆子特别小……能走到现在,只有一个词:坚持。”
温文尔雅,很难让人联想到“揭黑记者”
现在不是小说的时代,不是散文的时代,不是诗歌的时代,而是属于新闻的时代。
王克勤现任经济观察报首席记者,总编辑助理。3日上午敲开王克勤下榻的酒店房间,一个中年汉子开门笑脸相迎。听到本报记者称呼他为“王总编”时,他连连摆手,“不要叫我王总,叫王老师或者老王就行!”
眼前的王克勤1.70米左右,中等身材,说话声不高,温文尔雅,并没有“中国第一揭黑记者”的腾腾“杀气”。
说起新闻,王克勤对新闻调查的前景非常看重:“现在的中国,电子信息技术在控驭和影响着每一个人的生活。这是一个信息时代,其中最核心、最主体的信息是新闻信息。地球村的每个人生活方式大为不同,没有一个人能离开新闻。因此,现在不是小说的时代,不是散文的时代,不是诗歌的时代,而是属于新闻的时代。”
说起自己的本行“调查记者”,王克勤则神采飞扬:“当前的中国是调查记者的天堂,这里有写不完的故事。我们用三四十年的时间,走完了西方国家几百年的历程,变化之大、变化之奇,前无古人。前些天我跟贾樟柯在一起,他就说,在这个时代做记录者太精彩了!太有价值了,宁可做纪录片的导演,也不愿意做电影的导演。”
作为一名48岁的调查记者,王克勤还会写吗?下一篇调查性报道何时出炉?“现在刚到经济观察报,主要负责专业训练和团队建设,我每年给自己规划一两篇调查报道,肯定要写的!”他说。
笑言走上新闻道路是被拉面“诱惑”了
这个世界有很多黑暗的角落,媒体人的任务就是努力打开灯光。打开灯光,更多普通人的权利就会得到保护,少一些人受到伤害。
“我最初的工作,是在市委做秘书!我们科有个老同志,经常从上报的材料中摘一些写个豆腐块,有时就能寄个三五块钱的稿费,那时候兰州牛肉面一毛八一碗,我一算,能有20碗拉面呢!我就也开始写,写着写着,就喜欢上新闻了。”王克勤说。
王克勤出生于甘肃永登县的一个农村,高考后上了中专,学的是商业企业管理,1984年毕业后,被中共兰州市委组织部选派为后备培养干部,进入机关从事文秘宣传工作。之后,他在外贸进出口公司、国有工厂干过副厂长,1989年,王克勤正式成为甘肃经济日报的记者。
对于如何放弃机关工作走上调查记者这条路,王克勤说:“一个是性格决定命运,另外就是要遵从自己内心的选择。一个人如果做的不是自己喜欢的事,就会感到很憋屈,也不会有大的成就。”“阳光让罪恶无处躲藏!当屋子里漆黑一片时,邪恶的人就会无所畏惧地伸出魔掌,但当我们打开灯光,一片明亮,这些人便不敢轻举妄动,会有所顾忌。”这是王克勤博客上的一句话。他说,媒体人的任务就是努力打开灯光。打开灯光,更多普通人的权利就会得到保护,少一些人受到伤害,这就是做调查报道的意义所在。
【人物简介】
王克勤,汉族,中共党员,大学本科,1964年11月生,甘肃省永登县人。前《中国经济时报》首席记者。现任《经济观察报》总编辑助理。
王克勤是中国当代著名揭黑记者,被业界称之为“中国的林肯?斯蒂芬斯”(美国著名揭黑记者)、“中国揭黑记者第一人”。曾被评为2004年中国十佳曝光勇士,2003年度中国记者八大风云人物,2003年度《南风窗》“为了公共利益”年度人物,2002年度中国传媒杰出人物,2003年中国十大维权人物,并任香港大学访问学者。
1989年进入媒体,先后在《甘肃经济日报》、《西部发展报》、《西部商报》、《中国经济时报》从事记者编辑、部主任及执行总编等工作。
和7个手持铁棍的壮汉对视10秒钟
“现场”很沉重、很刺激、很兴奋、很悲催。“现场”的吸引力就像鸦片烟一样。
说起“揭黑记者”,首先想到的就是潜伏、卧底、危险重重,和黑恶势力斗智斗勇。王克勤的调查记者生涯,经历了大大小小的危险。
2007年,王克勤带着两个学生到山西境内,做黑煤窑问题的调查。到达山西运城时,发现山下有一个黑煤窑,数百煤矿工人在排队下井。他们拿着相机就冲下去拍照,这时,几个人冲了上来,把他们三个连拽带拉带到三间办公室。
找了个借口,他支开办公室里的人,继续出去拍照。“这时,我在空旷的院子里看到7个大汉,手里拎了一根铁棍。在煤窑,拿铁棍是很正常的事情,可我看到一个细节后害怕了:他们都带着白手套,这说明他们启动了惩罚程序。”
怎么办?王克勤想,如果自己此时慌张了,那可能会非常麻烦。他故作镇定,故意迈着很稳健的步子往他们的方向走,一直盯着这7个人看。走到大概离他们有10多米的时候,他停了下来,和他们对视了10秒钟。“这10秒钟管用了,其中有两个拎着铁棍回宿舍去了,我赶紧叫上那两个学生,说我们到下面去看看,赶紧跑到半山腰的车上。刚上车,他们就追上来了,司机带着我们在盘山公路上以每小时80迈的速度狂奔,最后一直冲到市里,躲进市政府的院子。”
“也有人跟我说,您现在应该远离一线,做做授业解惑的工作吧,但现场太有‘魅力\’,太吸引人了。在这样的时代里,发生这样的一些大事,我们在现场见证、记录,我们是很幸运的。”
“‘现场\’很沉重、很刺激、很兴奋、很悲催。”王克勤一连用了几个形容词来表达自己对新闻采访现场的感受。“打个不恰当的比喻,‘现场\’就像鸦片烟一样。”
“我首先是人,然后是公民,然后才是记者”
有人问我,一个人掉进水里,你是先救人还是先拍照?我说,先救人。他说,你不是记者吗?我说对不起,我首先是人,然后是公民,然后才是记者。
多年的调查报道中,王克勤面临过种种困难与危险,甚至有人要花500万元买他的人头,警方曾派4名刑警荷枪实弹进驻他家保卫他的安全,但这些都没有让他放弃对真相与公平的追求。是什么力量一直支撑着他一路走来?“我总是无法面对那些权利受到侵犯、土地被强占的人们求助的眼神,为了让我内心得到安宁,我一次又一次地选择调查真相,一次又一次地选择继续前行。”他说,做新闻的目标主要有3个层次:基础目标是传播新闻信息,中级目标是报告事实真相,终极目的是守护个人权利,尊崇每一个个体生命的幸福、自由与权利。
王克勤MSN的签名是“呵护生命,把人当人”。“有人问我,一个人掉进水里,你是先救人还是先拍照?我说我的选择很简单,先救人。他说,你不是记者吗?我说对不起,我首先是人,然后我在这个社会努力成为公民,然后我可以选择记者这个职业。”“什么是人性,简单的理解是这样的,当别人在痛苦与受难的时候,你看到了,你的内心有疼痛的感觉,这说明你有人性;当别人痛苦与受难的时候,你看到了,你没有任何感觉,这说明你的人性已经泯灭;当别人痛苦与受难的时候,你看到了,你不仅没痛感,而且觉得有快乐感,这说明你的人性已经异化。我看见老百姓一双双无助眼神心里就难受,我觉得自己必须要关注,要替他们说话。”他说。
“我是一个笨人,只会下苦功夫”
智商一般,能力也一般,只是因为专注于做自己喜爱的事情而已。
王克勤所做的《山西疫苗乱象调查》、《北京出租车业垄断黑幕》等数十篇报道引发国内外广泛关注。能够写出这么多有影响的调查报道,能在芸芸记者中成为“揭黑记者第一人”,王克勤身上有什么特质呢?
听到这个问题,王克勤笑了:“我的智商一般,能力也一般,只是因为专注于做自己喜爱的事情而已。我是一个笨人,只会下苦功夫。我当初写《北京出租车业垄断黑幕》时,光采访记录的大笔记本就整整用掉了13本,两个月的时间里,每天泡在城乡结合部的的士餐馆直到凌晨。有人说我花了这么多功夫,才写出了一篇报道,有点事倍功半不值得,但我觉得是事半功倍,因为我已经成为了出租车问题的专家,2007年国务院成立出租车改革课题组,我有幸成为课题组的专家之一。再遇到有关出租车的选题,我都能轻松驾驭。”
在外人眼里,做了这么多有力度的揭黑报道,王克勤胆子应该是很大的。但王克勤自己却说:“我是一个胆子很小的人。就像外科大夫一样,做的手术越多越害怕,生怕哪个细节出错。”
“只要脚上有泥巴,手中就有好故事”
用打夯的方式做新闻,就是要求每一个字都有出处,都是经过证实的。好记者是苦出来的,好新闻是跑出来的。
如何做一名好记者呢?王克勤反复说,做新闻要厚道,有就是有,没有就是没有,采访必须坚持现场原则,这是刚性要求。
他举了两个例子,“我有个实习生,有一年北京下大雪,我让他去火车站采访春运,他当时说,‘王老师我就不去火车站了,农民工要说什么我都知道。\’我当时就发火了,做新闻怎么可以这样呢?采访了就是采访了,没采访就是没采访,我让他马上去火车站,并打电话报告采访了哪些人,这些人家住哪里,叫什么名字。现在我带的一个年轻女记者,为做一个耕地被占、而地方政府虚报说已经复垦的调查,在20多天的时间里,走访了60多个村庄,还买来铲子和篮子,亲自到地里去挖,看有没有复垦耕种的种子。”
王克勤说:“精彩的新闻在于讲一个精彩的故事,而精彩的故事在于精彩的细节。坐在办公室里等不来细节,就算能写出来,那是小说,而不是新闻。我做新闻的方式,有时称之为‘打夯式\’,就是要求每一个字都有出处,都经过证实。我跟很多学生都说过,好记者是苦出来的,好新闻是跑出来的。只要脚上有泥巴,手中就有好故事。”
“儿子说,我比省委书记还了不起”
生活的好坏在于自己内心的感受,一家人快快乐乐,并不亚于住在豪宅里的人。
已经年近半百的王克勤,目前在北京仍没有属于自己的房子。他有一个儿子,今年读大二。调查记者这种特殊的职业,有时会对家人的安全构成威胁,尽管如此,妻子和儿子对他都非常支持。“尽管危险重重,但我的父亲、爱人都很支持我。”王克勤说,他爱人是一个性格非常要强的人。她经常说的一句话是你多替老百姓做善事你就会积德。生活的好坏在于自己内心的感受,我们有好的房子住,很多贫困的人住着简单的窝棚,一家人快快乐乐,并不亚于住在豪宅里的人。
聊起儿子来,王克勤一脸的骄傲。“我儿子的阅读量非常大,对很多人和事都有自己的看法。他对我的工作也非常支持,有一次我跟他说,老爸这么大年纪了,既没有自己的房子也没有自己的车子,你有没有觉得老爸活得很失败。他当时就打了这么一个比喻,在他眼里我做的事情比省委书记还了不起。”王克勤说。
新闻推荐
作者:张勇图片依次为:疾控中心保安张凯特别喜欢“擂鼓”见面总要抱一抱2008年5月30日,刚刚被收留时的“小擂鼓”。 (李学忠摄)“擂鼓”自由出入疾控中心楼门“擂鼓”陪着监控室的工作人员值...
济南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济南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