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通讯员 张甲伟 马德民 辛有东
今年以来,莒县紧紧围绕“主要经济指标五年达到全省平均水平”的目标,抓住用好“蓝、红、金”三大机遇,深化实施农业稳县、工业强县、开放兴县、文化树县“四大战略”,大力推进投资倍增、服务业提升、农业结构调整双牵引、城乡对接共进和创新驱动“五大行动”,着力实现骨干企业壮大、重点项目推进、品牌农业培育、文化旅游提升、东部新区开发和民生体系建设“六大突破”,经济发展好中求快,政治社会和谐稳定。上半年,全县生产总值、地方财政收入、农民人均现金收入,分别增长10%、22.01%和15.8%。
突出重大项目建设 蓝色经济打造新亮点
坚持把招商引资、项目建设作为发展蓝色经济的重要抓手,深入开展“大项目建设年”活动,大力推进“投资倍增行动”,发展后劲持续增强。上半年,新招引投资过千万元项目75个,其中过亿元项目8个;固定资产投资增长30%,年内确保晨曦、浩宇等“十大企业集团”固定资产投资增长35%以上,力争两年多的时间,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翻一番。全市重点调度的23个重点项目和全县总投资253亿元的71个重点项目、重点工程加快建设,年内可完成投资百亿元。
致力于打造蓝色经济发展的良好载体。莒县工业园设施不断健全,浩宇能源、金禾博源生化、鼎昌硅业、金港活塞、圣运化工等企业加快发展,初步形成了以煤化工、生物化工、高端装备制造和高新技术产业为支撑的现代产业体系。莒县工业园更名为莒县经济开发区正待省政府有关会议通过。日照海右经济开发区供电、供水、污水处理等设施进一步完善,环境承载能力不断提升,晨曦石化产业链延伸拉长,圣诺化工、沃德化工加快建设,成为重要的石油化工产业园区。
坚持陆海一体、东西联动,投资25亿元的山西中南部铁路通道莒县段、投资8685万元的日兰高速龙山出入口、投资8460万元的长深高速至莒县连接线等工程加快推进,融入蓝色经济的便捷通道加速形成。外经外贸外资持续向好,拥有自营进出口权企业发展到200家。上半年,进出口总额19亿美元,增长68.2%。
突出产业优化升级 经济发展跨上新台阶
坚持以新型工业化为主攻方向,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打造起富有活力的工业经济新框架。上半年,全县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主营业务收入,分别增长14.6%和17%。
主导产业优势显现。按照“培植骨干企业、延伸产业链、形成产业集群”的思路,加快发展石油化工、煤化工两大主导产业。晨曦集团总投资39亿元的系列石化项目加快推进,2—3年内石化产业产值可突破300亿元,形成石化高端循环产业链。浩宇集团投资11.4亿元的能源工程建成运行、投资5.1亿元的腾胜精细化工、投资5.5亿元的集中供热等项目加快建设,总投资 8亿元的圣运化工一期工程投产运行、二期工程年内建成,3年内煤化工产业产值可突破百亿元,形成完整的煤化工循环产业链。
传统产业优化升级。积极实施“产业成长工程”,筛选30家成长型企业、30家小微企业进行重点扶持,促进了“五大产业”提质增效。投资3亿元的县丝绸产业园、投资1.9亿元的年产200万只高档活塞等项目加快建设。上半年,“五大产业”实现产值增长19%。按季度对全县纳税额前50家企业予以公布,调动了企业做大做强积极性。上半年,“十大企业集团”实现产值增长50%。深入推进节能减排,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投资1亿元的莒县中联水泥纯低温余热发电项目并网运行,投资1.2亿元的彼那尼荣安水泥纯低温余热发电项目正在试车,实现了资源深度循环利用。
新兴产业实现重大突破。积极抢占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制高点,投资2.4亿元的生物质能发电项目试车运行,投资5.7亿元的四氯化硅综合利用项目正进行设备安装,总投资30亿元的国电风电一期工程建设完成,总投资 40亿元的华润风电一、二期工程7月底可并网发电,投资3亿元的植物药加工项目加快推进,新的产业优势加速形成。大力推进“创新驱动行动”,引导企业深化产学研合作,形成自有品牌和自主知识产权,核心竞争力和自主创新能力不断提升。全县累计发展高新技术企业2家、上市企业1家,中国驰名商标5个,市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2家、企业技术中心10家。
现代服务业繁荣发展。大力推进“服务业提升行动”,投资1.25亿元的惠万家生活广场建成营业,投资1.5亿元的蓝湾购物中心正在招商,投资2亿元按五星级标准装修的莒国大饭店秋季即可营业。上半年,全县限额以上企业商品零售额增长16.2%。按照“龙头带动、组团发展”的思路,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晨曦现代物流园和浩宇物流中心建成运营,投资5亿元的农批大市场加快推进,“山东路物流长廊”加速形成。深化银企合作,加快推进农村信用社改革,金融生态环境持续优化。上半年,全县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分别增长15.4%和14.9%。在2012莒县成长型企业金融帮扶工程启动大会上,金融机构与成长型企业达成帮扶意向106项,融资金额10.9亿元。
突出基础设施建设 城乡统筹迈出新步伐
坚持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三化同步”,以城带乡、以工促农、统筹发展的良好格局加快形成。
城镇载体功能提升完善。大力推进“城乡对接共进行动”,立足“鲁南生态田园城市、山水历史文化名城”的城市发展定位,坚持县城、小城镇、农村社区“三点对接”,推进城乡规划建设、经济发展、基础设施“互动共进”。城市总体规划(2011-2030)修编通过专家评审,东部新区城市设计基本完成。总投资1.7亿元的城市净水厂一期工程试水成功,投资4700万元的振兴东路拓通工程加快建设。城中村改造扎实推进,背街小巷、道路、管网改造加快实施,人居和创业环境进一步优化。小城镇建设步伐加快,一批特色强镇脱颖而出。以成为“全国农村社区管理和服务创新试验县”为契机,组织、服务、自治、保障“四个体系”不断完善。
农村基础设施更加健全。抢抓上级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机遇,总投资2992万元的袁公河治理一期工程、总投资1271万元的7座小型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完成主体,总投资2952万元的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项目全部完成,新增节水灌溉面积3.2万亩。大力实施农业综合开发、粮食高产创建等工程,夏粮再获丰收,小麦总产达到23.94万吨,单产突破400公斤,分别增长8.4%和7.6%。加强农村道路建设,总投资3.36亿元的村级公路“网化”工程全面启动,总投资7014万元的县道洛河至安庄段、洛河至果庄段续建工程全线贯通。
现代农业加快发展。大力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双牵引行动”,突出市场和农业龙头企业“两个牵引”,引导农民围绕市场搞种养,发展订单农业,推进“农超对接”。今年以来,全县新增高效经济作物1.9万亩、标准化设施农业基地4处。发挥52家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的引领作用,推行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品牌化营销,“莒县的,安全的、放心的”农产品品牌进一步打响。投资5.25亿元的美国泰森家禽配套标准化养殖基地项目加快建设。创建为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区。
突出文化资源优势 文化建设取得新成效
积极抢抓滨海文化名城建设机遇,深入开展“文化建设年”活动,促进文化资源优势加速转化为发展优势和经济优势。
莒文化基地加快形成。以创建文化强省建设先进县为契机,认真抓好莒文化研究利用,打响莒文化品牌,建设莒文化基地,“莒国文化、滋养齐鲁”的影响力和美誉度进一步提升。投资1.6亿元的莒州文化中心完成主体,总投资5000万元的莒州文街一期工程建成启用,莒文化研究院加快建设。发挥“中国民间艺术之乡”优势,突出扩大沂蒙画派影响,沂蒙画派研究院揭牌成立,国画作品展5月16日在济南成功举办,特色鲜明的地域文化进一步形成。认真抓好文化市场培育,文化产业加速壮大,构建起以印刷书画为主体、多种民间艺术并存、多门类经营的多元化市场格局,全县文化企业达到386家。
文化旅游融合发展。围绕建设文化旅游名县,强化“旅游促进发展、文化创造财富”的理念,按照“开发莒文化、建精品景区,连点成线、创意发展”的思路,整合全县旅游资源,高标准、高起点搞好旅游景点规划建设,“莒县两日游”精品线路加速形成。马鬐山风景区重修惠感寺5月12日落成,打造了“佛教文化圣地、滨水度假天堂”。上半年,全县旅游业总收入增长35%,接待游客增长32%。
文化惠民深入推进。巩固“全国文明县”创建成果,深入实施“文明创建提升工程”,广泛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城乡文明程度和居民素质不断提升。统筹抓好乡村文明行动和生态文明乡村建设,推进城乡文化设施和公共文化服务全覆盖,着力构建“一刻钟公共文化服务圈”。全市“乡村文明行动”现场会暨“城乡文明共建”工作启动会议在莒县召开。
突出保障改善民生 社会和谐实现新提升
始终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放在重要位置,着力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经济发展与民生改善实现良性互动。
民生工程建设加快推进。总投资9.4亿元的十件为民办实事项目加快实施,1250套保障性安居工程、县疾控中心业务综合楼加快建设,县中医院门诊病房综合楼8月份可完成主体,总投资1.46亿元的农村电网升级改造工程加快推进,总投资2590万元的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项目近期全面开工。
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大力推进教育均衡发展,城阳街道中心初中、中心小学整建制划入县直管理,对县职教中心、实验高中和六中三处学校进行了布局调整,促进了教育资源优化配置。新农保参保率达到98%,城镇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口达到12.5万人;新农合财政补助标准提高到240元,参合率达到100%。基本药物制度深入推进,“先诊疗、后付费”试点扎实开展。
社会管理务实有效。扎实推进平安莒县建设,健全完善“三全”维稳机制,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做群众工作的新路子,深化延伸“会诊工作法”、“网上问政”等做法,建好用好“一线工作室”。坚持以群众工作统揽信访工作,建立全员接访、全程预访机制,深化县级领导包案和领导干部接访、约访、下访等制度,具有莒县特点的社会管理体系加快构建,实现了由被动维护稳定到主动创造稳定的转变。从6月份开始,县级领导接访日在媒体上公布,信访工作实效性进一步增强。在农村推行“两公开一会审”工作法,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矛盾,促进了农村社会和谐稳定。
突出服务翻番发展 执政能力得到新加强
坚持把解放思想贯穿工作始终,进一步加强“执行力、创新力、公信力”建设,夯实了翻番发展、进位争先的思想基础和工作基础。
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进一步提升。巩固“三力”建设年和创先争优活动成果,深入推进“基层组织建设年”活动,深化“双向直通”机制,开展了“万名干部下基层”包村联户活动,县级领导联系乡镇、驻村蹲点,46名“第一书记”驻村任职,1.2万名县乡机关干部包村联户。注重“包村”,更重视“联户”,骨干党员带领普通党员分组联户,形成网格化包联格局。注重加强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县委专门出台加强常委会自身建设的决定和常委会议事规则,县委常委带头承诺、约法三章,作出表率。探索实施向非公有制企业选派党建工作指导员制度,扩大了党的工作覆盖。毫不放松地抓了党风廉政建设和惩防体系建设,被中纪委表彰为“全国农村党风廉政建设工作先进联系点”。在6月19日召开的全国农村党风廉政建设工作经验交流会上,作为全省唯一的县级单位出席会议,并向中纪委领导汇报了有关工作。
解放思想的实效性不断增强。坚持以创新的举措突破县域经济,组织党政考察团赴江苏省赣榆、新沂、沭阳、海安等9县市考察学习他们发展经济、招商引资、项目建设等经验做法。在全县一季度经济运行分析会议上,在对主要经济指标五年达到全省平均水平进行深入测算的基础上,提出了“翻番发展、进位争先”的工作思路和“主要经济指标一年一跨越、两年翻一番、五年达到全省平均水平”的发展目标。建立压力传导机制,将目标任务纵向分解到每年、每季度、每月,具体到时间段;横向分解到乡镇街道和县直部门,量化到每名工作人员。
转作风抓落实的力度持续加大。大力实施“一线工作法”和“分线工作法”。围绕调动各级服务发展、加快发展的积极性,召开了全县优化发展环境动员大会,成立“优化发展环境办公室”,促进各级切实转变作风、提高效能。建立县级领导独立包保项目责任制,实施项目服务双向评价机制,把县委常委会、县政府常务会开到企业和项目建设现场,每季度召开项目推进督促会,6月下旬组织进行了全县半年经济工作现场督查,加快了项目建设进度。修订完善工作目标综合考核办法,加大经济发展权重,以日常督查和季度观摩作为年度考核依据,与干部任用挂钩。加大招商引资考核力度,对乡镇街道新引进项目进行评比。强化责任比能力更重要的意识,引导各级切实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不浮躁、不折腾、不懈怠,一切围绕项目转、一切围绕项目干,全力突破县域经济、推进全域发展,为全市加快建设海洋特色新兴城市、推动率先创新优质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鲁南生态田园城市 山水历史文化名城群众生活休闲广场文化惠民 文明育心“江北第一茶”浮来青农产品加工出口车间马鬐山风景区
特色鲜明的民间艺术剪纸浩宇能源有限公司管控中心晨曦集团一角
海汇集团生产车间一角
浩宇能源有限公司
泰森新昌食品有限公司
新闻推荐
新华社济南7月9日电(记者王志 钱荣)记者9日从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山东省分行获悉,截至目前,山东农发行已发放夏粮收购贷款34.6亿元,累计支持收购小麦14.2亿公斤,同比多发放贷款16.2亿元,支持多收购小麦7亿...
济南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济南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