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特派记者 南 方
□王献唐简历
王献唐(1896年9月24日—1960年11月16日),著名国学大师。中国现代杰出的历史学家、金石考古学家、文献学家、图书馆学家、版本目录学家、文字、音韵学家。贯通典籍,兼长诗文、书画,是公认的书画家和篆刻家。原名琯,字献唐,号凤笙。1896年农历九月初七生于山东日照韩家村——— 书香之家。幼承家学,5岁入本村私塾,11岁入青岛礼贤书院学习国文和德语,后入青岛德华特别高等专门学堂深造,学习西学知识,从而为他以后的国学研究拓宽了视野。在他的从业生涯中,曾先后任编辑、记者、山东省立图书馆馆长、中央国史馆副总纂修;建国后,任山东省文管会副主任、北京故宫博物院铜器研究员等。中国现代著名学者叶圣陶、顾颉刚、夏鼐、唐兰、张政琅等都曾撰文,称王献唐先生是中国近300年来罕见之学者。去世后葬于青岛,与康有为墓相邻,其学生孔德成撰写碑文。
此时此刻,所有的风雨都湮没了,再也难寻;此时此刻,所有的求索都销匿了,再不回首。此时此刻,有一个凝重的背影,从光芒的深处凌然而来,矗立在青青岛亘古的岸边,让这片绿茵茵的大地更加葱茏凝重。
他一生涉猎历史、考古、金石、文字、音韵、训诂、版本、目录等多种学科领域,均卓有建树,不愧为一代国学大师。
他诗词、书法、绘画、治印功力深厚,无一不精;1958年,郭沫若来济南视察时,曾亲自登门去拜访他,并当面尊称这位比自己小几岁的齐鲁学人为“王献老”,可谓一代才子。
他嗜书如命。曾任山东省立图书馆馆长,为抢救山东地方文献不遗余力。抗战时期,为免文物毁于战火流于异邦,他变卖家产,别妻弃子,将馆藏珍贵文物图书护送入川,日夜守在防空洞外,固守八年。抗战胜利后,完整无损地运回山东。
他一生收藏无数,然于生前身后却将大部珍品捐给了国家……
他就是举世公认的一代宗师——— 王献唐。
读书,一生的追求
碧海蓝天的青青岛夏日里格外美丽动人,绿树荫荫的博物馆一片鸟语花香。在王献唐研究会简洁高耸的办公室里,王献唐儿媳安可行和王献唐之孙王福来如约而来,恍若隔世的讲述穿越了时空隧道。王献唐的儿媳安可行老人 18岁嫁进王家,一直和王献唐生活在一起,直到其1960年去世。在一起生活的日子里,一直是她负责照顾王献唐和家中其他几位老人,王献唐几个儿女中,也只有她的丈夫王国华继承了王献唐的学术,所以对王献唐有着很深的感情。
曾是医务工作者的安可行说,王献唐生前最喜欢的事就是读书、写作、研究,几乎是天天看书、写东西。就是晚上睡觉了,只要想起点什么也赶快起来记下来,或拿着一件文物进行研究,有时一夜能起来几次,所以他的睡眠很少。安可行回忆,王献唐先生一生就是为了读书、治学和传承中国文化倾尽了心血。上世纪 40年代后期,家里生活条件不好,但是他还是坚持读书、写东西。冬天手上、脚上都生了冻疮,有时到了夏天还好不彻底。但他好像一点也不觉得疼,仍旧不停地伏在案上写东西。他对生活也没有什么要求,吃穿都不在乎,一件大褂穿破了,才再做一件,有了吃的也是想着那些更困难的同事和朋友。他的名字“献唐”,就是他感觉唐朝盛世时的人民生活得好而自己改的。这也反映出了他的人生观和做人的基本原则。
说起这些,安可行老人明显有些激动。她说,我不懂得王献唐先生的学问,也不明白他在研究什么、写什么,但知道他是个好人,是个有学问的人,因为好多大学者都说过,王献唐先生是位全才,对很多学问不是只知道一点,而是都很精通,这是十分少见的。
老人最后说,王献唐一生坎坷,但他对书、对文物始终充满激情,这是支撑他一辈子严谨治学的基础,也正是有这样的基础,才使他写出了近两千万字的研究成果。现在我欣慰的,就是他的很多著作正式出版,这对王献唐先生是一种肯定和支持。王献唐先生在1907年,也就是他11岁时从家乡日照来青岛求学,在青岛礼贤书院读完文科又插班德文科,毕业后又到青岛德华特别高等专门分科学校学习土木工程,1916年因家庭条件所困,肄业。安可行说,王献唐的父亲王廷霖既为日照名中医,又酷爱金石文字之学,作为独子,王献唐受父亲影响很大,很喜欢古文字、历史学,但后来因为家中衰落,生活贫困,只好进入工科学习比较实用的土木工程。因家里给的钱仅够生活,王献唐除白天上学外,晚上还要到一家报社做兼职,赚钱买书和维持学业。但最终,仍为生活所迫,不能继续学业。
但是,对于上学读书,王献唐有着一生的追求,他去世前的最后一句话就是叮嘱其孙王福来要“念书、念书、念书”,在给其四子王文华的家书中更是时刻关心儿子的学习,对于由于受到时代限制、没能读大学的三子国华,王献唐更是觉得一世亏欠。
藏书,一生的事业
王献唐家学深厚,一生与藏书结下了不解之缘,他的私人藏书多达10万卷。山东各地坊间书肆成为他时常光顾的地方,如当时的济南芳润阁书肆,因累年收蓄颇有残缺善本,他“时喜过从,翻检其架上之丛残,尘灰渍手如漆不顾也。”王献唐先生搜求之书,无以计数。比如《同文尚书》就是王献唐自己搜求于朱羲堂先生。《倦游庵椠记》则是求购于作者后人的孤本。《诗切》也是王献唐和丁伯弢从日照丁氏所藏的作者手写定稿各自过录的孤本,先生在序中说明了自己过录全文的目的,即:“(该书)沉霾数百年,举而出之,使震旦学林焕发异彩,亦一快事也。”
经先生校勘题跋的书,有近千种之多。他的书跋厚重丰富,比如《顾黄书寮杂录》《双行精舍书跋辑存》及《续编》等都是考校精严且妙语天然,堪称学术与艺术完美结合的佳作。
王献唐对金石学研究有很深的造诣,收藏宏富,可与罗振玉、郭沫若鼎足而三。先生与栾调甫,在学术上亦是情同“恋人”,每有新发现,必求证于这位墨学大师。先生在济南小布政司街上的古玩店得一古印,遂在《周邙疲玉鉨考》一文中谈道:“……今复以此鉨文,再证吾说,质之调甫。知吾二人节衣缩食,收购鉨印,为世俗辱笑,正可有以自解。拼阮囊羞涩,阐发东西书体……”先生的收藏,无论金石古籍,身后大部分都捐献给了省图和省博物馆。1952年向国家捐献珍贵文物2000多件,现主要藏于国家历史博物馆,如:李自成官印等。
1928年的“济南惨案”,使有“南阁北园”之美誉的山东省立图书馆“遐园”毁于战火。为重新振兴省立图书馆,危难时刻王献唐受委派担任馆长。在他的主持下,修建了著名的藏书楼“奎虚书藏”。在此期间,先生致力于古籍善本和金石文物的搜集,主编了有名的《山东省立图书馆季刊》。1929年,四大藏书楼之一的聊城海源阁被兵匪掳掠。王献唐亲赴聊城调查整理。返回济南后,撰写了《聊城海源阁藏书之过去现在》《海源阁藏书之损失与善后处理》等重要文章,积极建议省政府进行抢救,最终由辛铸九等社会名流将劫后的海源阁藏书自天津购回,藏于省图。其他杨氏藏书亦流散于济南街市,“献唐均百计求之,归诸省馆而后安”。同一时期,王献唐又与邢蓝田等人访书章丘鹅庄,得到《高唐齐音》、李开先《闲居集》、王筠《正字略定本》等大量古迹善本。
省立图书馆经王献唐苦心经营,数年内藏书大富,由其任职前的六万余册,增至“七七”事变前的近22万册。其中山左先贤著作700余种,善本书达36000册,一举奠定了省图在全国的领先地位,一时蜚声海内外,成为当时北方仅次于北京图书馆的藏书重镇。
“七七”事变后,华北危急。为使馆藏珍贵图书文物免遭战火和落于敌手,王献唐毅然决定将其转移至大后方保存。他选取馆藏珍、善本图书及文物精品,变卖家产,自筹运费,抛妻别子,只身率领编藏部主任屈万里和工人李义贵,辗转万里,将精选珍品运至四川乐山,存入大佛寺天后宫中。在川期间,经费来源断绝,他就利用去大学兼课的收入,贴补日常开销。经常要躲避日军的空袭,常年流离于崖洞佛寺,王献唐抱定了书与人共存亡的决心,时刻不离左右,八年如一日。这次护书南迁对于齐鲁古籍文物的保护意义重大。这些古籍文物可分为三类:第一,古籍珍善本,共有438种2659册;第二,珍稀书画,共有143种182件;第三,金石器物,包括陶瓷、玉器、铜器、砖瓦、甲骨等共734件。上述种种,都是稀世文物图籍,是山东学人数代积累的精华所在。1950年,这批历经磨难的文化瑰宝,终于辗转大半个中国完好无损地回到了故乡济南。
著书,万世的财富
王献唐一生著述宏富,甚至在日军兵临济南城下时仍旧发奋写作:“敌机时临,投弹肆虐,大声振发,窗屋震动,日两三次不止。勉自支励,幸得杀青……”粗略算来,仅专著就有60余种,如连同书跋、书序、论文、杂著及日记等,煌煌然有千万余言。然而在其生前,仅出版过《两汉印帚》《邹滕古陶文字》《临淄封泥文字》《公孙龙子悬解》等书。20世纪80年代,齐鲁书社曾整理出版“王献唐遗书”,共计有《中国古代货币通考》《山东古国考》《炎黄氏族文化考》《那罗延室稽古文字》等 12种13册,在学术界引起了较大反响。后青岛出版社又整理出版了其巨著《国史金石志稿》等著作。这些著作,集中展现了一代山左大家的学识风范。但是先生的大量著作仍深藏闺中,亟待整理出版。
先生1960年因脑疾病逝于济南,终年 64岁。上世纪90年代,移葬至青岛浮山山阳,与康有为先生的墓地相邻。其墓地为青岛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由青岛行政学院代为管理。
1917年,王献唐因德文出众应天津《正义报》之约赴津翻译德文小说,1918年,王献唐任济南《商务时报》《山东日报》编辑,第二年,以两报特派记者身份回到青岛,长居青岛。也是在这一年,王献唐的父亲在东北采药时,客死吉林。在记载王献唐前四十年经历的两千言诗《访碑图诗》中,王献唐写道:“陇头亲舍望白云,风木关山孤儿哭。芒鞋雪夜赋北征,麻衣扶榇沧海行。咫尺人天成代谢,沉沉万劫见死生。”父亲的去世对王献唐影响极大,在体悟刻骨的生死离别后,王献唐开始广泛涉猎国学。
1922年,青岛从日本收回,王献唐为接收青岛代表之一,留任胶澳督办公署帮办秘书。1923年,27岁时任青岛财政局股长。闲暇时间写就《公孙龙子悬解》六卷,这是他的第一部著作,王献唐将之称为专治子学之始。据王福来介绍,严格来说,王献唐先生的另一部著作《中国古代货币通考》也是在青岛开始的。王献唐11岁来青岛时就随身携带父亲王廷霖的《泉币图释》,他父亲去世后就开始立志完成父亲未竟事业。除了研究国学,王献唐还致力于中德文化交流,1924年,他和青岛礼贤书院校长德国人苏保志等人,发起成立“中德学社”,翻译中国和德国的文艺、哲学等作品。
魂归,书香的尽头
青岛市观海二路13号,是王献唐的故居。1923年,王献唐与日照老乡尹莘农一起筹钱买了这块地,由王献唐亲自设计、监督完成。王献唐与妻儿老小住上院,共四间房。尹家住下院,同走一个大门。附近还住着王统照、臧克家、闻一多等邻居,经常串门,王献唐和王统照更是几天不见就不舒服。
安可行1946年嫁过来时就住在这里:当时院内种着柏树和藤萝,还建有一个亭子,墙角还放着从日照老家带回来的磨盘。当时一家七口全靠王献唐一人工资,王献唐虽收入不少,但全部用来买书、字画、文物,家用一月只有几块钱,因此生活颇为贫困。但是无论生活多么贫苦,这个住处一直是他们心中真正的家。安可行说,故居现在的样子让她不忍去看。她说,有生之年哪怕倾家荡产也想将这处房子再买下来,将这处王献唐亲自设计的房子当作王献唐纪念馆。将亭子复原,亭子里面挂上先生喜欢的字画。她也盼望先生在日照出生时的故居能早日恢复。
1924年之后,王献唐先后到北京、南昌、南京等地任职,1929年在济南任山东省立图书馆馆长。至此数十年,倾心于山东地方文化遗产的整理和保护,实地调查,大力搜求,在战乱年代中,冒着个人生命甚至家族安危于不顾,保护了一批山东文献的精华。
1956年,王献唐与山东大学考古系师生来青岛流亭古代遗址考察,指挥发掘汉墓,因病只能在地面上指挥,而出土文物与其指挥极为吻合。1957年夏,王献唐最后一次来青岛。王献唐这次来青,是参加全国文物会议的,近十天的会议,青岛的家人陪他一起住在华侨饭店。离开青岛十年之久,重回青岛,王献唐先生对家人说,我还是想住在青岛,在崂山脚下,盖一间小屋,前面种上葡萄,我每日念书写字画画,累了就给葡萄浇浇水。
但是,遗憾的是,这个愿望一直没能实现,四年后,王献唐在济南与世长辞。安可行一直记得王献唐这个心愿,终于在1992年将灵柩运回青岛,并于1994年经青岛市政府同意,将王献唐迁葬于青岛大学后的崂山支脉浮山,陵墓背山面海。安可行说,王献唐先生一生爱书,学生朗朗的读书声,对他来说是最动听的声音。
新闻推荐
俞志兴熟识尹世清兄还得从我的亲友说起。早在上世纪60年代初,听爱人潘健兰说,世清兄是她和四姐潘惠兰的兄长和老师。所谓兄长,是因为他们同属将帅沟,按辈分应尊世清为兄;所谓老师,是因为世清兄...
济南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济南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