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孙继广 通讯员 孙廷华
今日主角
★年龄:27岁
★籍贯:文祖镇东王黑村
★梦想:成为一名作家
他是不幸的,出生11天就身患疾病,27年来忍受着病痛的折磨;他是幸福的,有父母的呵护,有社会上无数爱心人士的帮助。砥砺让他愈发坚强,在没有上过一天学的情况下自学成才,他在知识的海洋里自由翱翔。他就是章丘文祖镇东黑村身残志坚的青年小伙刘冰。
身残志坚:刘冰圆梦大学 感动学子
5月17日,刘冰在父母和许多爱心人士陪同下,走进了梦寐以求的大学校园——济南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他受到了该校同学和老师们的热烈欢迎,满脸洋溢着幸福的笑容。他说话并不清楚,却充满深情:“很高兴来到美丽的校园,上了我人生中的第一堂课。这是我人生的一个转折点,我的大学梦终于实现了!我感谢我的父母,也要感谢所有帮助我的人。”话语刚落,四周便响起了热烈而持久的掌声。很多同学为之自强不息的精神、乐观向上的态度所感动。大一学生孙立刚深有感触的说:“刘冰值得我们学习,此后我会更加珍惜自己的人生。”
刘冰的爸爸告诉记者,因为要来上大学,他兴奋得半夜没有睡觉。这次学校把他聘为名誉学生,还给刘冰发了一套校服。刘冰告诉记者,这套校服他会珍藏起来,“我不会马上穿的,因为我觉得这是给我的最高荣誉,我舍不得穿。”为了让刘冰更好地感受大学生活,学校特意为刘冰准备了一堂课——我的中国梦。据介绍,该校的青年志愿者已经帮扶刘冰多年,学生们以前就经常去看望他,此后只要刘冰身体允许,随时都有可以来校上课。
重病缠身:苦涩的童年时光
27岁,全身高度残疾的刘冰,按照他自己的说法,“除了情绪能控制,身体的任何部位都不能控制”。为了深入采访,记者来到他的家中,看到他正蜷缩在沙发里读书。每逢有朋友来看他,他都非常高兴,总是含糊不清地打着招呼。
刘妈妈对记者讲述了他那苦涩的童年岁月。刚出生11天,他就身患核黄疸后遗症,此后,他的父母就背着他辗转于大小医院,直到在他10岁的时候,才算基本稳住了病情,这个家庭也变得非常困难。但是无论多么艰辛,刘冰的父母都坚持了下来,这就是世界上最无私最伟大的父母之爱的力量。
刘冰的一切行动都要靠家人来照顾,不能出门,终日伴随他的是狭窄的墙壁和无边的寂寞。后来,父亲为他买了一台收音机,他开始能够接触外边的精彩世界,改变了他幼小心灵的孤苦无奈,他从广播里知道了张海迪的故事,开始意识到生命需要坚强!
人生转折:读书开阔了他的眼界
在刘冰17岁那年,他的生活得到了彻底改变!这年,父母节省花销,为他买了电视机,刘冰得以更加了解世界,不断获取知识。聪明好学的刘冰,看到电视机中的字幕,开始要求读书学习。
“我要感谢我的爸爸妈妈,他们不但赋予我生命,也是我的老师。”刘冰说。那时候,刘冰趴在床上或者蜷曲沙发上,妈妈蹲在地上,一手拿着新华字典,一手拿着粉笔在水泥地上写字。他强忍疾病痛苦的折磨,花费常人百倍的汗水与心血,坚持!再坚持!寒来暑往,刘冰凭着顽强的毅力,忍受着常人难以承受的病痛,如饥似渴地学习。短短几年工夫,他就具备了高中语文的知识水平。
刘冰喜欢读书。最初都是母亲给他把书端在眼前,一会也离不开,后来聪明的刘冰受到台历启发,让父亲用木板和铁丝做了一个专用书架,这样他就能够独立读书了。至今,他已经看了300多本书,包括中国四大名著、《世界五千年》等,还有各种报刊。他告诉记者,他最喜欢的是《菜根谭》,还喜欢读《明朝那些事儿》,尤其海伦·凯勒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和张海迪写过的许多文章,都深深地影响着他。读书让刘冰的视野更加开阔,让他对生活有了更深的思考,也对自己提出了更高的人生要求。
凤凰涅槃:写作改变了他的人生
2009年,刘冰开始学习电脑和上网。这是一个更加艰难痛苦的过程。不知经历了多少日夜,付出了多少心血,流了多少汗水……终于,他用一只仅有感觉的左脚,写出了自己人生的第一首诗歌,发表在报刊上。此后,他愈发勤奋,不到四年的时间,他已在各类报刊发表文学作品80多篇,还获得过全国性的文学大赛优秀奖。刘冰还把自己挣得的稿费,捐给一些需要帮助的人,这实在是难能可贵的。
如今,他不但在电脑上从事文学创作,收发邮件,也能通过网络和许多朋友交流,文学水平也不断得到提高。他告诉记者,在许多人的帮助下,他的第一本文集马上就要出版,那将会是他人生历程的又一个高点。
刘冰认为:“人生道路就如同开车,想一直往前走,就必须掌握好方向。”他最大的梦想,是想进一步提高写作水平,能够挣到更多的稿费,不但要养活自己,也要回报社会,回报养育自己的父母!
新闻推荐
...
济南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济南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