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十大鲁商之一,他创办了振业火柴公司,与日商抗衡,让青岛成为全国最大的火柴生产基地 ;作为青岛红卍字会的创始人,他曾以身家性命担保,救出了被日军关押在第一体育场内的两千多无辜民众,被誉为中国的辛德勒;作为一位以民族气节为重的义商,面对日军威逼利诱,他义正辞严地拒绝成为伪青岛市长。他,就是丛良弼,一位白手起家的民族资本家,一生节俭,却将终身财富用于救助百姓。
四岁半去私塾偷学《百家姓》
1868年农历正月初一,一个男婴在蓬莱县安香丛家村一户普通农户家里诞生了,一家之主丛殿赏给自己的第四个儿子取名丛廷梦。这个大字不识一箩筐的农夫,竟能给儿子取出这么一个有意境的名字让人有些意外,其实这都源于一个梦。
儿子出生的前一天晚上,丛殿赏的妻子董氏梦见蓬莱阁上的铁拐李仙人自海上飘然而至,把怀抱的婴儿放在丛家门口翩然而去。董氏忙上前抱起婴儿,随即就被男婴有力的哭声从梦中惊醒。醒来后她把这个梦告诉了丈夫,仙人送子,这可是吉兆,丛殿赏喜出望外。但董氏心中却充满疑惑:“为什么来送孩子的不是送子观音而是铁拐李?”为夫的却不多虑这些,安抚妻子说:“那是梦啊!”果然,大年初一戌时,董氏顺利产下一个男婴,丛殿赏就更确认了仙人托梦的想法。按照辈分,这孩子应为“廷”字辈,所以就干脆给孩子起名叫“廷梦”,一个传奇人物的一生也就由这个传奇的名字开始了。
四岁半之前的丛良弼一直被家人唤作“廷梦”,而“良弼”则是他的表字,这两个字从何而来?这就得从丛良弼的童年生活说起了。
丛良弼幼时家境贫寒,只靠父亲种地养活一家六口,却偏偏在光绪初年遇到大旱,又闹蝗灾,为了养家糊口,父亲丛殿赏只好带着自己已经成人的大儿子廷苑一起闯关东。没过多久,排行老二的廷华也只身离开了家,跟着商旅跑码头去了。于是老家就只剩下董氏带着两个年幼的小儿子。一个女人拉扯两个孩子不容易,幸亏两个孩子都很懂事,经常帮忙一起上山砍柴、挖野菜,下海捉虾蟹、摸蛤蜊。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丛家是拿不出钱送儿子去念书的,但丛廷梦自小却聪颖好学,四岁半时他就跑到邻村的私塾窗外听师爷讲《三字经》、《百家姓》,小小年纪的他下课后居然还找到先生提问:“为什么我家的丛姓在《百家姓》里找不到?”师爷被这个突然冒出来的小娃给逗乐了,见他如此好学,索性免费收他为旁听生,还给他取字为“良弼”。所谓“亮辅良弼”,即是希望他日后成为诸葛亮 、张良一样的贤臣。
幼年时先生的教诲,丛良弼一直到年过古稀还记得清晰。据丛良弼的嫡孙、中国昆曲界泰斗丛兆桓先生回忆,自己小时候还听爷爷讲过关于自家姓氏源于匈奴的传说。
水性好带他走上从商路
不知是不是因为曾随铁拐李漂洋过海来到丛家,丛良弼自小就水性很好。“小时候听爷爷说过,老家的岩岸峭壁上有一石洞,落潮时洞口露出,涨潮时洞在水里,谁也不知道里面有多深,被当地人称为‘龙洞\’。他十几岁的时候就敢潜进去一探究竟。”丛兆桓说正是爷爷的好水性,日后成为他踏上商路的一个契机。
待到丛良弼成年,他也准备像哥哥们一样离家闯荡一番。那时候烟台有家知名的商号名为“东顺泰”,为扩大海上贸易,东顺泰的金老板要招募一批水性好的年轻船员,而想要获得这个高薪的职位则需要潜入万鸟岛附近的海底古沉船下采回三只鲍鱼。这道考题难倒了不少资深水手,却难不倒十七岁的丛良弼,他以惊人的毅力和超群的潜泳技术,一举在考试中拔得头筹。金老板一眼就相中了这个有胆识的小伙子,当即决定录用他,并亲自赶到丛家村与其家人商谈。此时丛殿赏已经带着大儿子从东北回到家乡,一听金老板要带着自己的小儿子出海,他却拒绝了,理由是儿子尚未成亲,还不能走。金老板是铁了心要收这个伙计,于是出重金迅速给丛良弼和木基迟家的长女办完了婚事。
丛良弼跟随东顺泰的商船往返于中国和日本的各大口岸,一边跟船学着如何做生意,一边自学珠算和日语,因为他勤奋、好学,很受老板重用,二十岁时已经成为商号在烟台的驻店经理,后来又成了天津驻店代表。1895年,27岁的丛良弼被派往日本大阪,成为东顺泰的驻日总代表。据丛良弼的曾孙女丛莉介绍,丛良弼这一去,就在日本呆了近二十年,刚开始他负责为商号收购火柴,运往天津、烟台等地,后来金老板的买卖不干了,因看中丛良弼有本事,于是给他介绍一些股东,并将东顺泰商号转让给丛良弼。
丛良弼的火柴厂不允许外国人入股
在日本经商期间,丛良弼深感中国工业落后,在采购日货销往国内的同时,也十分留心学习这些产品的生产技术,考察日本的实业状况,希望有朝一日改变中国资本大量外流的现状。1905年,中国同盟会在东京成立,同在日本的丛良弼第一时间感受到了“三民主义”的力量,在孙中山思想的感召下,他深感唯有推翻腐朽的清政府中国才能有更好的发展。
“那时候在日本的华商分为‘北邦公所\’和江 、浙、闽 、粤等南邦公所,但是这些华人商会组织名称前必然要有‘大清帝国\’的字样。但在爷爷的努力下,这些原本各自为政的华商组织却联合了起来,成为以‘中华\’二字开头的驻日总商会。”据丛兆桓介绍大阪“中华总商会”成立后,丛良弼被推选为会长。
1912年,民国初建,北京政府以“振兴中华、实业救国”为名,召集海外侨胞,共商发展国家实业。丛良弼以大阪“中华总商会”会长的身份参加会议,深受启迪,遂决定创办火柴工业。丛良弼带着一腔强国的热血和近二十年来在日本积攒下的资金、技术和经验,回到家乡山东。他选择了与国民生计息息相关的火柴业,立志要让国人用上“国火”。丛良弼的火柴厂选择了股份有限公司的体制,但在企业章程里的第一条就是当时其他公司所没有的:“为我民族企业,任何外国人或其资本代理人均不得入股!”由此可见,丛良弼振兴国货的决心是坚定的,他不允许有丝毫国外资本染指自己的生意,他的这一举动也获得了政府的支持,产品还未上市,就获得了在胶济、津浦铁路沿线三百公里内的独家经营权。
1913年5月,丛良弼在日本大阪中华总商会接待了孙中山一行同盟会骨干,商定以“振兴中华、实业救国”为宗旨,定名丛氏火柴公司为“振业”。正准备回国与日商大干一场的丛良弼,一回到国内,竟被复辟的反动势力以“同盟会同党”的罪名抓进了监狱,一关就是五个月。那个年代山东的火柴都来自日本和瑞典,或是日商在中国设厂生产,起初丛良弼要建火柴厂的消息传出 ,使日商们十分警觉。“曾有研究丛良弼的专家,在日本的档案馆看到一份资料,日本商业情报人员向日外务省报告喜讯,说因丛良弼被捕入狱,振业火柴公司已经不是日本企业的威胁了。”丛兆桓说,日本人并没能高兴太久,因为在1913年10月,投资20万元建成的济南振业火柴公司突然投产,并以质优价廉的品质迅速占领了山东市场。此后,随着一战的爆发,帝国主义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而 1919年的五四运动,更是将民众抵制日货的情绪推向了高峰,而丛良弼的“国火”也就此强大了起来。
他曾派技工去日本火柴厂“卧底”
1922年,中国政府从日本人手中收回了青岛,因生产火柴的大量木材、设备和化学原料都要从东北和东洋、西洋水路进口,1924年在经过一番考察后,丛良弼决定在交通便利的青岛直接设厂,随后把家也迁到了这座美丽的城市。1928年初,位于曹县路的青岛振业火柴股份有限公司开始投产。厂内不仅生产设备齐全,还为工人们修建了图书馆、医务室、运动场、澡堂等,人性化的管理吸引了大批工人 ,即使工资比日商的企业低一些,工人们也更愿意来振业工作。
因为在日本接触火柴制造业多年,丛良弼十分注重技术的革新,当时在中国的几家日本火柴厂生产的火柴均采用冷胶药头,只有“振业”采用热胶,虽然成本高出许多,但这种热胶药头火柴表面光滑、不易受潮、发火有力,而价格却并不高于其他品牌,因此“三光”、“三狮”、“蜜蜂”等品质优于洋火的“国火”在市场上十分受欢迎。“爷爷还曾派技术人员到日本的火柴厂去工作,了解对方最先进的生产技术。”丛兆桓说,火柴生产的配方在业内是严格保密的,过去振业每个分厂都设有“前厂”和“后厂”,前厂是普通工人工作的地方,但如果想进后厂干技术活,可就不那么容易了,“那位曾去日本火柴厂工作过的技师,就是专门帮各分厂组建后厂的,哪个工人想要进入后厂、接触到火柴制造的核心技术都得他点头。”或许就是这种“师夷”、“胜夷”的劲头才让振业在短短十几年时间里成为全国同行业中的翘楚,并联手“丹华”、“华北”等国内火柴厂,结束了日本、瑞典等火柴垄断中国市场的局面。
“过去厂里用的原料、设备,能自产的绝不用进口的。济南振业火柴厂最后一任厂长蔡吉廷曾对我说过,就在爷爷年过七旬,已经不再管理家族产业后,有一天他却接到这位老东家的一道‘密令\’:派他去甘肃寻找一种速成杨,用来替代芬兰进口的木材。”丛兆桓说,最后这位跟了爷爷一辈子的老厂长用一句话来总结自己眼中的丛良弼:“他这一辈子啊,满脑子都是火柴!”
文/图城市信报记者 黄默
新闻推荐
由山东省妇联、山东省教育厅、山东省体育局联合举办的2013年山东省少儿棋类运动会,将于8月23日~26日在位于济南的山东省妇女儿童活动中心举行。目前,围棋、国际象棋、中国...
济南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济南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