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传喜正在检查蜂箱点击查看原图熊蜂交尾室
点击查看原图说起蜜蜂,大家几乎都会和酿蜜联系起来,可有一种蜜蜂却“不务正业”,只采粉“不酿蜜”。这种蜜蜂叫做熊蜂,是温室产业的重要帮手。可目前,这种蜜蜂全球仅在荷兰有规模,国内需要的话,得高价进口。有需求就有市场,在济南市,一名90后和一名40后结成了“忘年交”,专养熊蜂,要闯一闯山东农业市场。奇怪的组合,特殊的产业背后,还有一段让人称奇的合作起始。文/图记者刘静
“怪老头”和“90后”的合作
在济南邢村附近的一处僻静的工厂里,有一栋白色的小楼,屋里挂着“山东丰登生物科技有限责任公司”的牌子,整个厂子周围无花、无草,但是货真价实的熊蜂的养殖基地。公司的创始人是64岁的门传喜,和山东财经大学应届毕业生,21岁的魏敏。
门传喜来自安徽淮北,是公司的技术总监,因为平时沉默寡言,又拗得要命,对任何事儿有自己的标准和原则,对于喜欢的人特别喜欢,讨厌的人绝对不看第二眼,被人称作“怪老头”。魏敏,年轻的90后,地地道道的济南姑娘,山东财经大学应届毕业生,也是这家养蜂公司的总经理。年龄相差43岁的两个人,如何走到一起成为了合伙人?通过魏敏的讲诉,记者了解了这家公司诞生的渊源。
魏敏和门传喜俩人因“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相识,是赢在中国前十强济南选手,现济南松乔餐饮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山东财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老师窦大海是他们的牵线人。
门传喜是赢在中国第三届前36强,窦大海是第二届全国亚军,2008年俩人就相识了。当时门传喜参加比赛的项目是“笼蜂项目的开发与利用”,为了打破果园授粉只能从荷兰买蜂的现状,他为观察蜜蜂习惯,风餐露宿,随蜂走过全国8个不同气候带,历经三年深山生活,后又卖掉自己的全部家当,上千万的资产投到了繁衍蜂的研发上,最终,他实现了熊蜂的产业化生产,他的执着与坚持感动了窦大海,在研发之路因资金而遇到阻碍时,得到了窦大海数万元的援助。
不过,有价值的项目不仅需要技术,同样需要好的团队。门传喜一直面临寻找志同道合的团队,将项目落地实施的难题。2011年,又到中国大学生“挑战杯”的准备时间了,窦大海心里一直挂念着门传喜的“熊蜂授粉”项目,并准备物色学生,将其完善成一份有技术,有销路的商业计划书。在跟校团委老师沟通后,作为校团委科技创新助理的魏敏成为了推荐学生。在指导老师窦大海,和技术指导门传喜的指导下,魏敏开始组建自己的模拟团队。
魏敏心高气傲,门传喜固执,开始俩人并不对眼,不过听了门传喜的故事,魏敏认定他是可以一起做事的人。就这样一个90后,一个40后,一老一少边吵边合作,写出了一份获得了“挑战杯”金奖的商业计划书。
水土不服一千只熊蜂死了一半
2012年11月份,“挑战杯”结束,2013年2月,经过抉择,魏敏成为这份模拟商业计划书的第一位实践者。4月3日,门传喜带来1000箱蜜蜂与魏敏并肩作战,职务与商业计划书里设定的一样,魏敏是总经理,负责熊蜂的销售和公司的总体运营和管理,门传喜是技术总监,只负责研究熊蜂的繁衍。之后近一个月里,公司只有一位总经理,一位技术总监。
从纸上谈兵,到真正去实践,魏敏真的感觉到了苦与累。她告诉记者,当1000只蜂来到基地,每天24小时,她只睡6个小时,除了吃饭时间,她都在养蜂房呆着。记者看到,养蜂房是一层层的,需要用梯子爬上爬下的,为了保证熊蜂产量和质量,只能人通过梯子和窄小的间隙上下左右移动给熊蜂喂食花粉,魏敏一般早上六点起床就一头扎进蜂房开始忙活。即使与熊蜂朝夕相伴,一个月后,1000箱熊蜂还是死去了近一半。
清理死去的熊蜂时,门传喜没有跟魏敏说一句话,甚至没有一句责备的话。晚上魏敏一个人关在屋里大哭了一场。第二天,一老一少像什么事都没发生过,开始改善蜂房。“熊蜂的大批死亡主要是因为水土不服。”带着记者参观蜂房时,魏敏指着蜂房上部粗大的白色管道说,这些都是通风管道,至今已经改了三个方案了,蜂房里的一切都以熊蜂自然生活条件为前提设定的,有产房,有冬眠室,也有养殖间,有配套的冷库设备,也有空调和暖气,这些设备投入大约四五十万元,经过改良,熊蜂繁衍逐渐走向正轨。
大批量生产掘金山东市场
虽然魏敏创业不过短短半年时间,她的经历却十分丰富,她养蜂,也跟着门传喜到过东北抓过蜂王,从害怕蜜蜂,到被蜜蜂蛰习惯,艰苦的创业路,让魏敏从一个刚出校门的孩子,变成了一个成熟的“大人”,她说,门大爷是一个用生命在养蜂的人,而她还做不到,现在她要做的是,把熊蜂卖出去,让公司实现盈利。
俗话说“有付出就会有回报”,如今经过五个月的培育,目前丰登自己繁育的蜂王已有上万只,蜂王交尾还在进行中,陆续会有新的蜂王交尾结束,为接下来的大批量生产准备好了充足的种子。除此之外,最让她高兴的事是,公司团队逐渐健全了。
90后,她的同学王艳今年5月份加入公司,成为第三位员工,目前任公司出纳兼办公室人员,“杜宁任财务总监,郑林是会计,80后王延斌是技术助理,34岁的孙福艳是市场总监,窦大海是董事长。”魏敏介绍道,这就是他们目前的团队构建。
实现产业化的生存,逐渐健全的团队,风险资金的注入,目前魏敏他们养殖出来的熊蜂已经受到了生态园、有机蔬菜养殖基地的关注。作为总经理,年轻的魏敏已经频繁的出现在了谈判桌上。因为熊蜂成活率高,生命周期长,魏敏谈判起来十分有底气,因为有周密的商业计划书,他们的公司运营也是有条不紊。
在商业计划书中魏敏这样估算道,如果山东市场已形成生产规模的西红柿种植基地全部采购他们的熊蜂,公司便可以实现13亿左右的收入,当然,现在13亿市场对于这支创业团队还只是个梦,但因为有梦在,他们才有前行的动力,魏敏说,“今年只打‘集中\’牌,例如密集度高的生态园和种植基地,等到这块市场成熟后,再考虑打‘散牌\’,进军农户市场。”
名词解释
熊蜂:属膜翅目蜜蜂总科熊蜂属,是一种多食性的半社会性昆虫,是多种植物特别是豆科、茄科植物的重要授粉者,本属已知300余种,熊蜂具有旺盛的采集力,能抵抗恶劣的环境,对低温、低光密度适应力强,在蜜蜂不出巢的阴冷天气,熊蜂可以继续在田间采集,而且,熊蜂能专心地在温室内作物上采集授粉而不去碰撞或从通气孔飞出去,因而,熊蜂已经成为温室中比蜜蜂更为理想的授粉昆虫。
放大镜
一份模拟的商业计划书
采访中记者看到了这份获奖的商业计划书以及在比赛答辩过程中所使用的PPT。公司名称、模拟注册资本、公司理念、经营项目、甚至股权结构,都十分详尽。“我们了解了熊蜂授粉应用的背景、核心技术环节、产品介绍、市场需求分析及前景预测、商业模式、生产运营等各个环节。”魏敏说,这份商业计划书,不单单说他们的项目好,还有最坏的打算,详细的优劣势市场分析,让风投最终选择投资这份模拟的商业计划书。
清楚自己的优势。目前很多大棚蔬菜由于封闭空间阻断自然授粉的条件只能采用振动式和吸蘸式进行人工的蔬果授粉,这种传统的授粉方式需要雇佣大量人工辅助完成授粉,成本高,产量低。采用熊蜂自然授粉,平均每只熊蜂每天可完成2000多朵花的授粉,意味着占地一亩的大棚,仅需要10只左右的熊蜂就可以完成全部授粉任务,按此计算:同作物应用熊蜂授粉平均可增产10%——50%,每亩可节约激素蘸花用工25个,节约资金1250元,平均每亩约可增加产值3000元——4000元。魏敏告诉记者,目前农户不使用熊蜂授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市场上蜂的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而门传喜花费了大把心血研究出来的养蜂经验,熊蜂寿命可以达到3个月,并且产量高出近30%。并且,深入门传喜曾经的实验基地,她看到熊蜂授粉后的西红柿平均单果种子数为269.54,人工授粉仅为196.80,这就是自然授粉的优势。
知道市场空间有多大。在做商业计划书时魏敏查了不少资料,根据农业机械局提供的资料,在全国范围内需要授粉的大棚面积高达6000万亩,且目前每年呈6.25%的增长趋势。她自己也东奔西走做本地调查,据她不完全统计,仅山东省形成规模种植的西红柿面积就超过252.73万亩,市场需求总量每年超过758.19万箱熊蜂,市场容量估算为26亿人民币。在商业计划中记者看到,里面不仅详细的说明了熊蜂授粉的市场空间有多大,更注明了竞争对手的事儿。目前,在世界范围内,只有一位竞争对手,是外企,空运销售的方式,远远满足不了国内市场需求。
明白销售渠道在哪里。有机蔬菜种植基地及其相关的合作社;成熟的农产品销售渠道。特供渠道,包括但不限于有自有土地可自己供给果蔬的国有企业,事业单位大型厂商等;国内以熊蜂为研究对象的研究所、实验室等。这是商业计划书详细列举的销售渠道,也是目前魏敏正在开拓的市场。
正视不足与威胁。农户对熊蜂的认识不足,市场需一定时间的培育期,公司创业团队技术研发、运营管理人才丰富,但市场开发,品牌推广方面缺乏高端人才,将会成为制约企业发展的短板。“在做这份商业计划书的过程中,我已经十分了解这个项目了,当策划书完整后,我知道它不仅可以冲击金奖,而且项目真的有很大的市场。”魏敏说,“做市场调研的时候我发现,目前国内市场上熊蜂繁衍没有一家养蜂基地实现产业化生产的,而熊蜂授粉是种植有机蔬菜授粉环节的必然选择,这是极具市场规模的项目,让我忍不住想要真的去实战一番。”
新闻推荐
在泰山队昨天上午的球迷开放日上,球迷们终于见到了久未露面的韩鹏和崔鹏,由于各自不同的伤势,使得球迷在近期的...
济南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济南这个家。